八年級歷史鴉片戰爭1
第1課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
2.掌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
4.掌握鴉片戰爭的過程。
5.掌握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對鴉片輸入危害、戰爭原因等分析)。
2.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爭、條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方法
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
2.講述法。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
3.分析法。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及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等,可用此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炮子謠》(節選)
清•陳澧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
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
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學們,這首《炮子謠》里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后,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于殺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么?鴉片進入中國后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板書]
第一節 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看后回答下列問題:1.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2.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教師分析]同學們請看:英國輸入中國的是呢絨、布匹。這是機器生產的產品。這一時期,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大量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本國民眾消費不了,只能到國外去尋找市場。中國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經濟落后,成了英國的目標。我們再看中國當時的情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茶葉、生絲、瓷器。中國當時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其特點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就是產品的生產主要是自己消費。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發生聯系很少。自然經濟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因此,外國商品進來之后沒有市場。細究起來,當時外國商品在中國沒有銷路的主要原因還有兩點:一是清廷對外政策上的嚴格限制?滴跷迨四辏幌蚬叶⒚鞯目滴醮蟮坌冀鼓涎筚Q易,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夷人不許進內,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規定廣州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體恤地處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辦法是設立“行商”。所謂“行商”,就是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人。由于清朝體面的大吏們不能直接與未開化的夷人接觸,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間接管理辦法以免有傷國體。二是當時外國商品初入中國時只是貴族人家的奢侈擺設,平常百姓很少有人買,甚至見都少見。就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入賈府,到寶玉的屋內,看到大鐘擺心里還奇怪為什么把個大稱砣掛起來,站在西洋鏡前,還不知道那滿頭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鏡云:人老不知羞,花兒插滿頭。因此,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確實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的人廣泛接受。而中國的茶葉、大黃、絲綢等在英國卻非常受歡迎。中國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國上層紳士淑女、下層平民百姓的家中。當時在英國飲茶竟成為一種時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銀錢來到中國購進茶葉。所以19世紀上半期(特別是20年代前),中國對英貿易一直處于出超地位,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卻處于入超地位,而且這種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急需向外輸出商品,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