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教案
工商業的興起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第五單元描述了人類社會經歷了史前時代、農耕文明時代的歷程后進入的第三個歷史階段──工業文明時代的歷史。本單元分別從經濟發展、思想觀念的變化、世界開始形成一體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闡述了農業文明走向解體、人類新時代的到來。在此基礎上,指出明清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與挑戰。
第一課“工商業的興起”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角度,敘述了14~16世紀西歐工商業興起的歷程。手工工場的出現,是從農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的開始;手工工場出現以后促使工商業的發展,產生了新的階級。
“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首先概述了由于商業的發展,手工作坊發展到手工工場;然后說明手工工場的特點是規模大、分工合作、生產效率高,并進一步指出手工工場的出現改善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此外,還著重指出西歐手工工場的范圍,以說明手工工場的出現只是工業文明的曙光,整個西歐還處于農業時代。手工工場時期是農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的準備階段。
教材還運用一些圖片,再現了中國明清時期出現的手工工場的生產情景。
●課程標準
4-3 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比較圖文資料,了解手工工場的生產情況,知道手工工場的出現促使西歐工商業的興起。
2. 通過觀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場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人類社會從此開始向工業文明時代過渡。
3. 嘗試收集有關西歐與中國手工工場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說明手工工場的特點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資料說出手工工場與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場的特點及其作用;能說出工商業興起后出現的新階層及其他們產生的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面對新的情景,進行歷史性的判斷。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學生讀第五單元的單元篇章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派代表匯報小組合作中在單元篇章頁的文字和圖片中發現的信息。如:左圖為新航路開辟時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圖為中國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圖為拿破侖騎在戰馬上的英姿。教師再提綱挈領地從全球的視野整體把握14~18世紀是人類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歷史時期,工業文明興起于歐洲,包括物質文明的“工商業的興起”、精神文明的“沖破思想的牢籠”、 “世界開始走向整體”、政治文明的“資產階級革命:新體制的創立”;中國在農耕文明的軌道上運行,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面臨巨大的挑戰。教師再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的學習內容,引入本課課題“我們上學期學習了人類社會的前兩個歷史階段,是哪兩個階段?”(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代、農耕文明時代。到14世紀,首先從西歐開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即工業文明時代的探索階段。這種探索是從工商業的興起開始的)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場的轉變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紡線織布,家里人幫忙;人手不夠的時候,還會收一名學徒,或者請兩名婦女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