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經濟和社會生活教案
學習主題說明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但是,中國近代的經濟總的來說是比較單一和落后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也是有限的。
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縮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民族工業的萌芽、一戰期間的民族工業“黃金時代”、一戰后至新中國建立前民族工業的凋謝、萎縮。 但“黃金時代”是非常短暫的,第一,日本和美國的資本始終沒 有停止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結束,戰勝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便馬上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的經濟 侵略,這樣中國剛剛有了發展的民族工業又陷入了停滯狀態。榮氏企業的興衰便是明顯的一個例證。
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后的。而且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地區之間的發展也很不平衡,大體是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而在廣大內地卻非常薄弱。[來源:第一范文網]
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大體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工業文明的傳入,它在改造著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也在 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工業革命后,鴉片戰爭中英國用炮艦政策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國列強對華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進的交通工具火車和輪船傳入中國,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近代的通訊工具電報、照相、電影傳入,中國新聞報業、出版業相繼出現,并有了長足發展,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洋務運動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隨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壯大,資產階級先后發動了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19xx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資產階級在對舊的社會制度加以改造的 同時,也對與封建專制制度相伴隨的陳規陋習加以改造,蕩滌著封建制度的污泥濁水。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就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等法令,改變以往一些不好的社會習俗。
►內容標準1
講述張謇興辦實業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狀況。
學習引導
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張和實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近代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