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經濟和社會生活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工業再度受挫?箲饎倮,由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內容標準2
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 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
學習引導
最早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的成果逐漸傳入中國,給中國社會生活帶來了一 些新的變化。
19世紀初,西方發明的輪船、火車在近代相繼傳入中國。外國的火車輪船傳入后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沖擊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與之相伴隨,它更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從 根本上說,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7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后來,照相和電影也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為后人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
中國鐵路最初僅有幾十公里;近代的通訊手段最初全國只有有限的有線電報和有數的幾十門電話,雖然數量很少,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所占比重顯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尋常百姓家,但這些變化卻表明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正發生著重大的歷史性變化,它順應了 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流趨勢,代表了人類歷史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具有無限的生命力。[來源:z##]
►內容標準3[來源:z]
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學習引導
大眾傳播,以文字符號為媒介,在信息傳播的總量、規模與覆蓋范圍等方面都比以往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有極大幅度的擴展。但是,在近代,大 眾傳播媒體的種類還很有限,主要依靠書報印刷業。
近代上海因地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信息流通便捷,加之政治生態環境特 殊,報刊業的發展頗為引人注目。中國最早的報紙是外國人在上海等城市創辦的外文報紙,主要是給外國人看的。后來,中文報紙出現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人們可以通過報紙了解到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從報紙上尋找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來源:學?。網z。x。x。k]
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當時使用的刻板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內容標準4
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 化。
學習引導
中華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不僅 政治上推翻了帝制,社會習俗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清朝建立后,中國的男性都要剃發留辮。民國成立后,全國各地都紛紛掀起了「剪辮」的浪潮,以示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衣著方面,民國時期,國人既保留傳統的長衫馬褂,也日漸改穿西服,而「中山裝」則是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男子服裝。[來源:第一范文網]
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傳統社會有很大的沖擊。不少年青人,極力打破傳統封建思想的桎梏,追求自由戀愛。年青婦女亦不再沉默,紛紛向傳統禮教作出挑戰,甚至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至于殘害婦女的纏足陋習,也受到新思潮的沖擊。民國政府也強令女子停止纏足,還廢除有損人格的 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