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戊戌變法》說課案
一、說教材 八年級人教版歷史教材第二單元第二課《戊戌變法》,主要介紹近代中國戊戌變法從準備、變法到失敗的艱難歷程。教材重點敘述了變法過程中的幾個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艱難探索。本課與教材上一課《洋務運動》,下一課《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貫穿起來,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條重要歷史主線,本課就是這條主線上重要環節之一。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的內容及初中學生的實際狀況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利用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收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與能力。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的失敗,促進新思想觀點的產生。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能解釋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作為一次大規模的政治活動是從“公車上書”開始的,此前康梁雖著書立說,宣傳維新思想,但在社會上影響不大。本課的又一個重點是“百日維新”,它是這次大規模政治運動的高潮。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在變法法令的內容中有集中體現。盡管這些改革措施帶有不少局限性,但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是符合當時歷史潮流的。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只有在逐項分析變法法令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變法的資產階級改革性質和其愛國、進步的歷史意義。變法在社會上所起的思想啟蒙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新教學法理念,對學生分組進行課前導學,采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分組活動、創設情景、設疑辯論及創編歌謠等教學方法,同時將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進行整合教學。八年級學生對于歷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對于八年級的學生除了仍然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學一部分教材上編寫得較詳細的內容,對于重難點我采用了問題探究法和討論法,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創新等思維,使學生的智能和認識水平都得到發展。
教學手段上:采用圖示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提高課堂效率。 四、說學法 指導學生收集歷史證據,了解變法前中國社會形勢和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與能力。 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為什么會失敗,促進新思想觀念的產生,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分析歷史的能力。 通過問題的精心設計,巧妙提出,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索、組際辯論、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五、說教學構思 (一)導入新課(兩個步驟) 1.由于學生們總有著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所以我就導入框中譚嗣同在劊子手面前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史實進行描述,提出問題:“清政府為什么要殺害譚嗣同?”“譚嗣同要殺的是盜賊嗎?”“后人為什么稱這些遇害者為‘戊戌六君子’?”通過這樣的設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燃起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問題的方法檢查小組課前探究的成果:結合所學,說說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前社會形勢。通過問題回答讓學生認識到在這種形勢下,發生一場以救國圖存為目的的維新變法運動,是必然的。 (二)講授新課 讓學生通讀教材,說出本節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戊戌變法的序幕、高潮、失敗。將這些內容投影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