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戊戌變法》說課案
1898年9月23日 戊戌政變 變法失敗 1898年6-9月 百日維新 推向高潮 1895年 公車上書 拉開序幕 對于序幕“公車上書”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車上書”的錄像片斷和插圖設計如下問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為什么人們在拒簽條約的同時又請求變法?根據這些提問組織學生討論。為使討論能深入進行,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通過查閱各種資料,找出維新變法運動發生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原因,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老師則從多方位加以引導。如讓學生從帝國主義侵略方面,從清政府內部矛盾方面,從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方面,從民族資產階級經濟政治要求方面對比歸納,幫助學生構思對變法原因的歷史敘述,對運動于19世紀末在中國的興起進行合理的解釋。公車上書未獲成功,但影響很大,主要是指它沖破了長期以來沉悶的局面,康梁從此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袖。我通過對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創辦《萬國公報》、組織強學會等活動的敘述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公車上書影響的理解。 這種“自主學習法”符合啟發式原則,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也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有機統一。 對于高潮“百日維新”一目。我通過和學生共同閱讀維新派與頑固派的對立觀點及觀看大清新政開始的錄像片斷,來開始這一目內容。關于變法法令內容,可制作一個表格,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各項內容逐項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析。使學生了解變法法令雖對封建頑固勢力做出了一些讓步,帶有較多的局限性,但對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產階級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對立觀點 維新派: “無百年不變之法。” “能變則變,不變則亡。 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變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技。即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 頑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變。” “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變法“興民權”就會“大亂四起”。 學西學,就會“擾民心智”。類 別頒布的新法影響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知識分子參與政權。 經濟方面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外國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 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性、愛國性,是近代歷史上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對這一內容,我采取“千古公論,自有后人評”讓學生結合對以上內容的理解加以概括總結,得出結論。以此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