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教學設計
示例導入的過程
教師提問: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們稱之為過渡時期,即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請同學們和我共同回憶一下,這一時期發生了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簡要評述后,導入新課: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起來,由此,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歷史任務,是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我們把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左右的時間,稱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年探索。在這十年中我們經歷了探索、曲折和發展。
新課知識內容的學習指導和“探究”過程
關于中共八大: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掌握中共八大在黨的指導思想上的重要觀點以及八大堅持的經濟建設方針,讓學生對此進行簡要評價。然后教師結合學生回答問題情況,說明提取歷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同時教師寫下副板書:“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經濟政策”,引導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再根據學生描述的具體情況,適當歸納總結如下:由于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國內的主要矛盾必然要發生變化,而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關鍵就是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因此,黨的工作重心必然要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然后要求學生討論,應該如何評價八大?為什么說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 教師對學生的評論發表意見,進行相應的補充如下:八大堅持的經濟建設方針,是根據“一五”計劃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制定的,實踐證明,堅持這一方針,我國的經濟建設就會順利發展并取得成效,反之就會遇到挫折和遭受損失。八大以后,進一步探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如何貫徹八大堅持的經濟建設方針;一是如何準備全黨整風,正確處理日益突出的各種人民內部矛盾。
關于社會主義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和失誤:在進行如何正確認識十年探索中的失誤和曲折這部分教學時,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讓學生結合教材中有關內容來分析總路線是怎樣提出來的,并地客觀地加以分析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出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答案。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對我國經濟建設總的評價應該是
a.成就是主流,問題與失誤不很嚴重
b.與出現的曲折、失誤所造成的嚴重影響相比,幾乎無成功可言
c.以曲折失誤為代價取得了重大成就
d.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出現了小小的失誤
在得出答案(答案:c)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講解:我們必須準確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我國的經濟建設成就和失誤。這一時期的第一階段(1956~1957年),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是正確的,成績(一五計劃超額完成)是公認的;這一時期的第二階段(1958~1961年),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大躍進~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是錯誤的,問題(農輕重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嚴重的;這一時期的第三階段(1962~1966年),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八字方針”~調整,充實,整頓,提高)是正確的,成績也是公認的。綜上所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我國的經濟建設盡管有很大的失誤,但是成績是巨大的;也應該看到,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用1958~1961年的錯誤作為代價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