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科學和文化(一) ,之二
第27課 近代的科學和文化(一) 教案之二——自然科學革命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解析幾何學和微積分的創立;英國科學家牛頓及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及電磁感應原理的發展;原于-分子結構學說的確立;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制定化學元素周期律;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及其生物進化論學說;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及微生物學的創立;法國物理學家居里夫婦合作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物理學的相對論。
2.能力目標:
①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學生思考:為什么近代時期被人們稱為知識革命的時代?從而培養學生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列表反映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狀況,以培養學生綜合所學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近代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進了生產發展所引起的自然科學的發展,反過來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勝利。
②學習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概況,結合工業革命,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理論。
③近代時期,眾多的科學家所以能作出重大貢獻,除了客觀條件外,還由于他們的努力以及他們具備的優秀品質,如他們的勤奮刻苦、執著追求,牛頓的虛心精神,巴斯德的愛國思想等,都是他們取得成就的因素,也是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的優良品德。
教材分析
1.重要人物:
牛頓,法拉第,門捷列夫,達爾文,居里夫婦,愛因斯坦
2.重要詞語:
微積分,運動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感應原理,生物進化學說,物理學的相對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牛頓對力學的貢獻和達爾文創立牛物進化學說。
難點:本課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如解析幾何學、微積分、運動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感應原理、原子-分于結構學說、化學元素周期律、生物進化學說、物理學的相對論等。
知識結構
板書設計(采用列表格的形式)
第27課 近代的科學和文化(一)
一、自然科學革命
類別
成就
時間
科學家
地位與作用
數學
解析幾何學微積分學
17世紀
(法)笛卡爾
把變量引進數學,從而使精密的測量和計算有了可能
(英)牛頓
(德)萊布尼茨
力學
牛頓軟科學體系
17世紀后半期
(英)牛頓
對以后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電磁學
電磁感應原理
19世紀30年代
(英)法拉第
開辟了人類歷史的電氣時代
化學
原子論
19世紀初
(英)道爾頓
近代化學得到長足進步
分子概念
19世紀
(意)阿佛加德羅
化學元素周期律
(俄)門捷列夫
化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
物理學
放射性元素鐳
19世紀晚期
(法)居里夫婦
物理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相對論
20世紀初
(德)愛因斯坦
自然科學史上劃時代的成就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4世紀,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興起,這種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歷史上稱為什么?(答: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發生巨大變化的又一標志,從此歐洲進入一個文化昌盛的時期,許多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和啟示。文藝復興不僅在當時是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場偉大變革,而且成為近代文化的先驅,近代文化在它的基礎上取得長足的進步。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們通常把世界近代史分為兩大時期。第一時期從1640年到1870年,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第二時期從1871年到1917年,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和帝國主義最后形成的時期。近代第二時期的文化在第二冊世界歷史課本里闡述。本節課我們所講的是17世紀以來三四百年的科學和文化的成就,首先我們來了解自然科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