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教案
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指導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等基本史實,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
簡述馬可•波羅來華、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和傳播等史實,探討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
列舉古代文明之間交往方式的類型,說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
搜集有關亞歷山大、馬可•波羅的材料,講述他們的故事。
分組討論:暴力沖撞與和平往來,哪一種方式對文明的發展更有利?通過討論,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平交往的重要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古代文明之間暴力沖撞與和平交流典型事例的學習,認識和平交往對文明的擴展的重要性。
通過對古代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是古代文明之間交往的方式及意義。
難點是如何理解暴力沖撞也是人類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現代社會輝煌的人類文明,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不同種族、不同區域的文明展現了不同的形成方式。有和平的,田園牧歌式的交往方式;更有充滿血與火的暴力沖突的方式,這兩種方式作用的結果是文明的發展,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世界古代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耕田人與牧羊人的沖突
指導學生閱讀p118小字部分,提出問題:
耕田人、牧羊人分別代表了古代社會中怎樣的生活方式?
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之間的交往,一方面表現為經濟往來,以和平友好形式呈現,另一方面表現為游牧文明由發展遲緩,不斷對農耕文明進行侵擾搶掠,而農耕世界的文明大國一旦國富民強,也會對游牧文明進行掠奪和征服,這一方面則以暴力沖突形式呈現。
教師指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能否從中國歷史中找一找耕田人與牧羊人交往的實例,向大家介紹。
古代社會中除了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往以外,古代歷史中文明之間的關系更多表現為一個區域的文明與另一個區域的文明之間沖突。
二、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希波戰爭
發生于古波斯帝國侵略希臘城邦的戰爭。
指導學生看地圖冊p32~33,《古代文明之間的沖撞與交融示意圖》,找到公元前6世紀后半期崛起于西亞的波斯帝國,古波斯向愛琴海地區擴張,威脅到希臘城邦的安全,希臘城邦中最強大的雅典和斯巴達奮起反抗。從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49年,波斯向希臘發動了三次進攻,最終,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取得了勝利。請學生(課前安排)介紹希波戰爭中最著名的兩次戰役: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經過這場戰爭希臘城邦完全控制了整個愛琴海,掌握海上霸權,更重要的是以波斯帝國和希臘為代表的東西方文明發生了第一次大規模沖突,同時也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一次大交流,促進了彼此交往。
2.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回憶以前知識,提出問題:希臘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
學生回憶回答:希臘各城邦之間的混戰。
希臘走向衰落的同時,北部馬其頓迅速崛起,這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城邦,其歷史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統治者,他就是亞歷山大國王。指導學生閱讀p119課文小字,看插圖,了解亞歷山大的經歷。提出問題:后來亞歷山大之所以能夠成就偉業,與其自身的哪些品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