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危機與變革
1. 19世紀70年代后,列強加緊侵略中國的鄰國,進而蠶食鯨吞中國國土,形成了邊疆危機。19世紀中期,法國侵略越南,威脅我國西南邊境。1883年底,爆發了中法戰爭。
2. 1894年,爆發中日戰爭。
3. 1894年七月,北洋水師與日本艦隊在黃海展開激烈海戰。
4. 海戰同時,日軍還從陸路向中國進攻,兵分兩路進入了遼東半島,侵占了旅順的軍事要地。
5. 1895年,北洋水師在威海海戰中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
6.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7. 《馬關條約》內容:
(1) 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2) 割讓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3) 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作為軍費
(4) 開放重慶等四處為通商口岸
8. 后因列強“干預”,日本“退回”遼東半島,增加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
第五課 維新變法運動
1. 甲午戰爭結束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競相爭奪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
2. 面對瓜分狂潮,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3. 1890年,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宣傳變法維新。
4. 1895年以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在全國各地創辦報紙、組織學會,開設學堂,大力宣傳西學,鼓吹變法。
5. 在維新派 宣傳鼓動下,光緒帝于1898年6月11日,正式實行變法。
6. 這次變法活動持續了103天,這一年時戊戌年,因此此次變法又稱“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
7. 變法觸動了慈禧太后和頑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軟禁光緒帝, 捕殺維新志士,除保留“京師大學堂” 外,其余新法全部廢除。由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德頑固派的利益被觸動,加上自己過于著急,以及自身實力薄弱,變法失敗。
第六課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 19世紀末,山東、河南、直隸一帶的民眾舉起“扶清滅洋”的旗幟,掀起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
2. 19xx年,俄、英、法、美、德、日、意、奧等八國聯軍集結兵力,對華發動戰爭。
3. 清政府曾請求八國聯軍“助剿”義和團。
4. 19xx年9月,列強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5. 《辛丑條約》內容:
(1) 清政府向各國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付清
(2) 拆除大沽炮臺
(3) 禁止中國人民一切形式反帝斗爭
(4) 劃定 使館區并由各國派兵保護
6. 《辛丑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對中國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第七課 辛亥革命
1. 19xx年,迫于國內外嚴峻的形勢,慈禧西安宣布“改弦更張”,打出了“變法維新的旗號,推行新政。
2. 19世紀末,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認為只有推翻清王朝統治和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才能使中國真正富強。
3. 19xx年八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宣告成立,推舉孫中山擔任總理。確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
4.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指導思想是“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5. 同盟會成立之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6. 19xx年10月,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
7. 武昌起義后,全國被革命浪潮席卷。這次革命成為“辛亥革命”
8. 19xx年12月,起義各省代表齊聚南京,一致推舉孫中山為大總統。19xx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并建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正式宣告成立。
9. 19xx年2月12日,6歲的皇帝溥儀退位,清朝同治隨之結束。
10. 從此,中國歷時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