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學設計
第2課 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我國就業制度發生的巨大變化,認識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知道我國實施的再就業工程和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確定的戰略方針,記住國家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提出的“兩個確保”。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業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績和人們就業觀念發生的變化,理解我國初步形成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看典型歷史圖片,講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分析評價,使學生客觀地評價我國的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評價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方法與基本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打破“鐵飯碗”、“下崗”并不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而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積極面對社會競爭與挑戰;使學生認識到新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了職工離退休、失業、就醫的后顧之憂,有利于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是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制度的變化,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作用。
二、難點:改革就業制度與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關系。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和教材,撰寫教案,收集與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相關的新聞報道、新聞圖片、典型事例以及國家的政策、法規文件等。
學生課前調查自己身邊人的就業情況和社會保障情況,了解一些流行詞語產生的背景和含義,如大鍋飯、下崗分流、民工潮等。
【教學方法】
講解法,討論法,問題教學法,讀書指導法等多法結合。
【教具(媒體)】
多媒體課件、計算機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學生課前調查的結果或學生的感想認識,設問)什么叫“大鍋飯”、“鐵飯碗”?它有哪些好處和弊端?“下崗”是什么時候出現的?你怎樣看待“下崗”?(學生答后,教師指出)“大鍋飯”、“鐵飯碗”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隨著改革的深化,調整企業結構、減員增效、職工下崗分流等現象出現,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現象?又該如何解決改革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
一、就業制度的變化
(教師先利用文字資料、圖片等或多媒體課件展示改革前后企業職工的工作、生活狀況,然后設計提出一系列問題,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閱讀教材,認識就業制度變革的必然性、變化及其成就,理解國家為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作出的努力,概括人們就業觀念的變化,明確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意義)
1、就業制度的變化和成就
教師提出問題:
(1)“大鍋飯”、“鐵飯碗”要不要打破?為什么?打破“大鍋飯”、“鐵飯碗”后,該建立什么樣的競爭淘汰機制?又應怎樣安置大量的下崗職工?(學生討論回答)
(2)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為實現我國就業制度的轉變,逐步建立了什么樣的就業機制?取得了哪些成就?(學生閱讀教材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