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政權的建立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4篇)
紅色政權的建立 教學設計示例 篇1
北京市101中學高級教師 孫長征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南昌起義!鞍似摺 會議。湘贛邊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會師。土地革命。中華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2.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為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紅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3.土地革命的實行,使黨贏得根據地廣大農民的堅決擁護,對鞏固和發展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對為什么要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對從我國國情出發,將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原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過教師對創建紅軍、建立根據地及土地革命三者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對事物之間辯證關系的認識,從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要點
一、南昌起義
1.歷史背景
2.周恩來等領導南昌起義(1927.8.1.)
3.意義
二、“八七”會議和秋收起義
1.“八七”會議(1927. 8.7.)
2.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1927.9.)
3.向井岡山進軍
4.三灣改編
三、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井岡山會師
1.毛澤東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10.)
2.井岡山會師(1928.4.)
3.全國各地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四、土地革命和紅色政權的建立
1.土地革命:(l)必要性(2)情況和意義
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11.)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土地革命。
本課難點:毛澤東為什么要領導起義部隊向農村進軍;講清武裝起義、創建革命根據地和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本課內容較多,關鍵在于精講。開始,教師可簡單概述一下有關國民政府反動統治的內容,然后向學生提問:為反抗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應當領導人民進行哪些斗爭?(建立武裝、建立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工農武裝割據,即“紅色政權”建立的過程,以此導入 新課,書寫本課標題。
三、“南昌起義” 一目,講清三個問題:1.起義的歷史背景——南京政府“斬盡殺絕” 的恐怖政策,革命處于低潮。2.起義經過一指明爆發的時間、地點、主要領導人。起義勝利是指2萬多起義軍經過5個多小時激戰,殲滅敵軍,占領了南昌城。然后結合插圖指明,起義軍原定計劃是主動撤離南昌,向廣東進發,準備奪取廣州,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再行北伐。但在南下途中,遭敵人優勢兵力圍堵,損失嚴重。3.起義意義—是本目的重點。要講明兩層意思:第一,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反映了中國革命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這一特點,說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革命處于低潮時期,不畏殘暴的敵人,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第二,這是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8月1日,成為中國人民革命軍隊誕生的光榮節日。這一點,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小字課文,從中了解作為領導南昌起義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周恩來和作為起義領導人賀龍等,他們當時的行動完全是在黨的正確意見指導下進行的。南昌起義階段,主要是解決了一個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形式—武裝斗爭問題。
四、“‘八七’會議和秋收起義”一目,第一,關于“八七”會議,教師可根據大字課文將會議召開的目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在課本上依次劃出。小字課文可指導學生課下閱讀,不作要求。注意課文中提到,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一思想。開始提出了武裝斗爭和建立政權相結合這一問題。第二,關于秋收起義,講明四點:1.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2.起義經過。工農革命軍從修水、銅鼓、安源分三路進攻,目標仍是奪取大城市—長沙。由于敵人勢力比較強大,起義軍受到嚴重損失,余部退到文家市。3.文家市決策。毛澤東在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后,決定放棄攻取大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攻。這樣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積蓄發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用農村包圍城市,達到最后奪取城市的目的。這是將革命的退卻和進攻巧妙結合起來的正確道路。4.三灣改編,是在向井岡山進軍途中進行的。三灣改編內容為課文小字部分,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不作要求,重點在掌握三灣改編的意義—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紅色政權能夠建立的根本保證。
五、“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井岡山會師”一目,講清4個問題:1.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過三灣改編后的部隊到達湖南、江西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他分析了這個地區的有利條件,在那里組織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和黨的組織,成立了工農政權。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斗,建立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一部分隊伍和在湘南起義的農民軍也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隊伍勝利會師,會師后,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四軍成立后,井岡山部隊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并由此發展成為中國革命最主要的戰斗力量。所以,井岡山會師對于中國革命是有著深遠意義的一個歷史事件。3.毛澤東、朱德創立的井岡山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井岡山根據地建設開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紅軍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的游擊戰爭原則的16字訣,從軍事上粉碎敵人的進攻,由于敵人的包圍和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建立時期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也和戰士們過著同甘共苦的生活。由于紅軍打破了舊軍隊的雇傭制度,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政治工作,因此紅軍戰士們雖然生活艱苦,但仍然保持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芍笇W生課下閱讀課文的小字部分,以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4.全國各地革命根據地的開辟。(1)根據課本上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指出各根據地名稱及領導人,并說明每塊根據地的建立均是武裝起義的結果。(2)明確指出中央革命根據地是這一時期最大最鞏固的根據地,也是敵人集中兵力進攻的主要目標。課本中有關方志敏的小字課文,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可指導學生課下閱讀。其他小字部分,也做同樣處理。
六、“土地革命和紅色政權的建立”一目,關于土地革命問題,依據課本內容,主要講清2點:1.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我們人民軍隊的主要成分是農民,我們的革命根據地是建立在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農民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革命的前途。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土地,可引導學生參看書上的調查表格,加深對這一問題的了解。由于沒有土地,廣大的貧雇農就得向地主租種土地,于是要交很重的地租。農民生活不下去就向地主借債,地主還要收50%的利息。此外農民還要負擔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可結合課本上的漫畫,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傊瑥U除封建的土地制度,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是廣大農民的最根本的要求,是中國革命最迫切的問題。2.土地革命的開展和意義。在土地革命中,黨領導貧雇農組織貧農團,斗爭地主和一切反動分子,沒收地主的土地,燒毀地契。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給農民,農民還分到了糧食,同時還廢除了農民借地主、富農的債務。土地革命的意義,要講明三層意思:政治上—廢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翻身農民掌握了村里的革命政權;經濟上—農民分到了土地和糧食,生活得到了改善;翻身農民熱烈參軍參戰,保衛勝利果實,使得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此段課文沒有提及土地革命路線的內容,教師可不作補充。
關于紅色政權的建立。對于“紅色政權”概念的理解,廣義講泛指革命政權,這里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在各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臨時的中央政權,包括會議名稱、政權名稱、建立的時間、領導機構、政權性質等。此部分內容教師在講解時可稍作補充:如大會通過了“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確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全部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和一切勞苦大眾。專政的目的是消滅一切封建殘余,趕走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統一中國。這樣,在國民政府反動統治下的中國,經過共產黨人的艱苦斗爭,出現了一個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國今后發展方向的紅色政權,她是中國革命的希望所在。
最后,教師可將全課內容做一小結:為了反抗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必須進行武裝斗爭。進行武裝斗爭,就要有人民自己的軍隊,人民軍隊要能站住腳跟,必須有革命根據地,而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人民軍隊的壯大,都離不開廣大農民的支持。正是土地革命把廣大農民從幾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下解放出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向反動派奪取全國政權斗爭的勝利。這紅色政權如同燎原的星火,最終將反動政權埋葬。
本課重點
重要年代: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8月7日“八七”會議
9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
10月 井岡山根據地建立
1928年 4月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11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重要地名:南昌 瑞金
重要人名:周恩來 賀龍 葉挺 朱德 劉伯承
毛澤東 陳毅 方志敏 彭德懷 鄧小平
重要詞語:三灣改編 工農紅軍第四軍 中央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
附:本課參考書目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67年橫排本)第一、二部分
《井岡山的斗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67年橫排本)第一部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67年橫排本)
紅色政權的建立 教學設計示例 篇2
一、導入
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國民黨反動政權建立后,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革命遭到了嚴重挫折。在這種嚴酷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應當怎么辦呢?
。▽W生思考并做回答)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講的,以武裝革命反抗武裝,以及建立紅色政權的斗爭情況。
二、講授新課
1、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
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會議:“八七”會議
教師向學生展示毛澤東話語:“革命失敗,得了慘痛的教訓;于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弊寣W生思考并回答:慘痛的教訓是什么?
南昌起義是我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次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起義。
讓學生思考:南昌起義前的背景是什么?(應聯系黨內情況和國內情況回答)
“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白色恐怖形勢下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
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1)“八七”會議的重大功績是什么?(2)“八七”會議同三次武裝起義有什么聯系?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什么重要論斷?
指導學生議論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的決策,結合國民黨統治的重心和當時我黨的“城市中心論”,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到農村去,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積蓄發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以農村包圍城市,達到最后奪取城市的目的。這是將革命的退卻和進攻巧妙結合起來的正確道路。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概括三次起義的意義:(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建立人民軍隊的紀念日。(2)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在文家市作出了到農村去的重大決策。(3)廣州起義建立了工農政權——蘇維埃政府,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ㄒ悦珴蓶|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實踐為例,說明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討論可自由發言)
。ㄒ灾袊伯a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實踐說明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議論自由發言)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三灣改編對建立新型人民軍隊起到什么作用?為什么?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閱讀下列材料:
。1)第一個根據地是井岡山,介在寧岡、酃縣、遂川、永新四縣之交。北麓是寧岡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黃動,兩地相距九十里。東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縣的水口,兩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共計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并、下井、茨坪、下莊、行洲、草坪、白銀湖、羅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莊,為自來土匪、散軍窟宅之所,現在作了我們的根據地。但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軍糧全靠寧岡、永新、遂川三縣輸送。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若有充足的給養,敵人是打不進來的。……在四周白色政權中間的紅色割據,利用山險是必要的。
。2)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我們分析它發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有買辦豪紳階級間的不斷的分裂和戰爭。只要買辦豪紳階級間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的,則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也將是能夠繼續的。此外,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還需要具備下列的條件:①有很好的群眾;②有很好的黨;③有相當力量的紅軍;④有便利于作戰的地勢;⑤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
以上均摘自《井岡山的斗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思考并討論:(1)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有利條件有什么?請詳細列舉。(2)為什么能在白色恐怖包圍之中建立這樣一小塊根據地?(3)中國社會的現狀是什么?用事實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糾正錯誤的惟一正確的方法。
思路:根據中國當時的客觀形勢和力量對比,共產黨人沒有能在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大城市通過武裝暴動取得勝利。在這些大城市起義中,有不少黨員、團員和革命群眾奮不顧身地英勇戰斗,但因故我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大多壯烈犧牲了。黨付出了血的代價,才逐漸懂得在當時的現狀下,暫時無法在城市中取得勝利,革命的發展必須以武裝革命的農村包圍占據的城市,最后奪取城市。正像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說:“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
2).井岡山會師
讓學生閱讀下面材料:
。1)湖南省委要我們注意士兵的物質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農的生活好些,F在則相反,除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乎為繼。僅僅發油鹽柴菜錢,每月也需現洋萬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給,F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樣苦,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虼耸勘膊辉购奘裁慈恕
。2)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宮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
(3)……原因就在于邊界黨的政策是正確的。當時邊界特委和軍委的政策是:……軍隊的黨幫助地方黨的發展,軍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對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集中紅軍相機迎擊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入各個擊破……雖以數倍于我之敵,不但不能破壞此割據,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據的發展。
。ㄒ陨喜牧暇x自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提問:結合課本中的材料回答:根據地壯大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3).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意義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8頁“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與教師共同總結它們的共同點:(1)都是武裝斗爭的結果;(2)都在二省或三省交界,敵人統治力量較薄弱的農村地區。
然后讓學生閱讀材料:
(1)邊界的紅旗子,業已打了一年,雖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贛三省乃至全國豪紳階級的痛恨,另一方面卻漸漸引起了附近省份工農士兵群眾的希望。
。珴蓶|《井岡山的斗爭》)
。2)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井岡山的斗爭》)
。3)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珴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3、土地革命(必要性、內容、意義)
讓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詩、圖和表格后簡述江西農民在土地革命前的生活狀況,然后找幾位學生回答。
在教師指導下,掌握土地革命的內容和意義。
小結:本課主要講了以上三個大問題,即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和土地革命。同學們在學習時,不要孤立地看待,三者是密切聯系的:(1)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武裝,土地革命便不能進行,根據地就不能存在。(2)沒有土地革命,紅軍就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援,紅軍本身也就沒有來源,武裝斗爭就會失敗。(3)根據地是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的依靠。隨著各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建立一個統一的、與國民黨反動統治對峙的政權的時機到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按課本內容了解即可,不作展開)這是中國革命的希望所在。
本課結束時可留下此道思考題: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是什么?下次課時找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紅色政權的建立 教學設計示例 篇3
一、導入
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國民黨反動政權建立后,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革命遭到了嚴重挫折。在這種嚴酷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應當怎么辦呢?
(學生思考并做回答)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講的,以武裝革命反抗武裝,以及建立紅色政權的斗爭情況。
二、講授新課
1、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
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會議:“八七”會議
教師向學生展示毛澤東話語:“革命失敗,得了慘痛的教訓;于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讓學生思考并回答:慘痛的教訓是什么?
南昌起義是我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次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起義。
讓學生思考:南昌起義前的背景是什么?(應聯系黨內情況和國內情況回答)
“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白色恐怖形勢下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
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1)“八七”會議的重大功績是什么?(2)“八七”會議同三次武裝起義有什么聯系?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什么重要論斷?
指導學生議論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的決策,結合國民黨統治的重心和當時我黨的“城市中心論”,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到農村去,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積蓄發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以農村包圍城市,達到最后奪取城市的目的。這是將革命的退卻和進攻巧妙結合起來的正確道路。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概括三次起義的意義:(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建立人民軍隊的紀念日。(2)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在文家市作出了到農村去的重大決策。(3)廣州起義建立了工農政權——蘇維埃政府,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ㄒ悦珴蓶|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實踐為例,說明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討論可自由發言)
(以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實踐說明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議論自由發言)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三灣改編對建立新型人民軍隊起到什么作用?為什么?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閱讀下列材料:
。1)第一個根據地是井岡山,介在寧岡、酃縣、遂川、永新四縣之交。北麓是寧岡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黃動,兩地相距九十里。東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縣的水口,兩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共計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并、下井、茨坪、下莊、行洲、草坪、白銀湖、羅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莊,為自來土匪、散軍窟宅之所,現在作了我們的根據地。但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軍糧全靠寧岡、永新、遂川三縣輸送。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粲谐渥愕慕o養,敵人是打不進來的!谒闹馨咨䴔嘀虚g的紅色割據,利用山險是必要的。
。2)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我們分析它發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有買辦豪紳階級間的不斷的分裂和戰爭。只要買辦豪紳階級間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的,則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也將是能夠繼續的。此外,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還需要具備下列的條件:①有很好的群眾;②有很好的黨;③有相當力量的紅軍;④有便利于作戰的地勢;⑤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
以上均摘自《井岡山的斗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思考并討論:(1)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有利條件有什么?請詳細列舉。(2)為什么能在白色恐怖包圍之中建立這樣一小塊根據地?(3)中國社會的現狀是什么?用事實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糾正錯誤的惟一正確的方法。
思路:根據中國當時的客觀形勢和力量對比,共產黨人沒有能在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大城市通過武裝暴動取得勝利。在這些大城市起義中,有不少黨員、團員和革命群眾奮不顧身地英勇戰斗,但因故我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大多壯烈犧牲了。黨付出了血的代價,才逐漸懂得在當時的現狀下,暫時無法在城市中取得勝利,革命的發展必須以武裝革命的農村包圍占據的城市,最后奪取城市。正像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說:“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
2).井岡山會師
讓學生閱讀下面材料:
。1)湖南省委要我們注意士兵的物質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農的生活好些,F在則相反,除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乎為繼。僅僅發油鹽柴菜錢,每月也需現洋萬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給,F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樣苦,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
。2)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宮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
。3)……原因就在于邊界黨的政策是正確的。當時邊界特委和軍委的政策是:……軍隊的黨幫助地方黨的發展,軍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對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集中紅軍相機迎擊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入各個擊破……雖以數倍于我之敵,不但不能破壞此割據,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據的發展。
(以上材料均選自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提問:結合課本中的材料回答:根據地壯大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3).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意義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8頁“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與教師共同總結它們的共同點:(1)都是武裝斗爭的結果;(2)都在二省或三省交界,敵人統治力量較薄弱的農村地區。
然后讓學生閱讀材料:
。1)邊界的紅旗子,業已打了一年,雖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贛三省乃至全國豪紳階級的痛恨,另一方面卻漸漸引起了附近省份工農士兵群眾的希望。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2)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ā毒畬降亩窢帯罚
。3)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珴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3、土地革命(必要性、內容、意義)
讓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詩、圖和表格后簡述江西農民在土地革命前的生活狀況,然后找幾位學生回答。
在教師指導下,掌握土地革命的內容和意義。
小結:本課主要講了以上三個大問題,即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和土地革命。同學們在學習時,不要孤立地看待,三者是密切聯系的:(1)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武裝,土地革命便不能進行,根據地就不能存在。(2)沒有土地革命,紅軍就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援,紅軍本身也就沒有來源,武裝斗爭就會失敗。(3)根據地是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的依靠。隨著各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建立一個統一的、與國民黨反動統治對峙的政權的時機到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按課本內容了解即可,不作展開)這是中國革命的希望所在。
本課結束時可留下此道思考題: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是什么?下次課時找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紅色政權的建立 教學設計示例 篇4
北京市101中學高級教師 孫長征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南昌起義。“八七” 會議。湘贛邊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會師。土地革命。中華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2.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為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紅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3.土地革命的實行,使黨贏得根據地廣大農民的堅決擁護,對鞏固和發展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對為什么要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對從我國國情出發,將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原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過教師對創建紅軍、建立根據地及土地革命三者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對事物之間辯證關系的認識,從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要點
一、南昌起義
1.歷史背景
2.周恩來等領導南昌起義(1927.8.1.)
3.意義
二、“八七”會議和秋收起義
1.“八七”會議(1927. 8.7.)
2.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1927.9.)
3.向井岡山進軍
4.三灣改編
三、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井岡山會師
1.毛澤東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10.)
2.井岡山會師(1928.4.)
3.全國各地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四、土地革命和紅色政權的建立
1.土地革命:(l)必要性(2)情況和意義
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11.)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土地革命。
本課難點:毛澤東為什么要領導起義部隊向農村進軍;講清武裝起義、創建革命根據地和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本課內容較多,關鍵在于精講。開始,教師可簡單概述一下有關國民政府反動統治的內容,然后向學生提問:為反抗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應當領導人民進行哪些斗爭?(建立武裝、建立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工農武裝割據,即“紅色政權”建立的過程,以此導入 新課,書寫本課標題。
三、“南昌起義” 一目,講清三個問題:1.起義的歷史背景——南京政府“斬盡殺絕” 的恐怖政策,革命處于低潮。2.起義經過一指明爆發的時間、地點、主要領導人。起義勝利是指2萬多起義軍經過5個多小時激戰,殲滅敵軍,占領了南昌城。然后結合插圖指明,起義軍原定計劃是主動撤離南昌,向廣東進發,準備奪取廣州,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再行北伐。但在南下途中,遭敵人優勢兵力圍堵,損失嚴重。3.起義意義—是本目的重點。要講明兩層意思:第一,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反映了中國革命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這一特點,說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革命處于低潮時期,不畏殘暴的敵人,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第二,這是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8月1日,成為中國人民革命軍隊誕生的光榮節日。這一點,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小字課文,從中了解作為領導南昌起義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周恩來和作為起義領導人賀龍等,他們當時的行動完全是在黨的正確意見指導下進行的。南昌起義階段,主要是解決了一個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形式—武裝斗爭問題。
四、“‘八七’會議和秋收起義”一目,第一,關于“八七”會議,教師可根據大字課文將會議召開的目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在課本上依次劃出。小字課文可指導學生課下閱讀,不作要求。注意課文中提到,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一思想。開始提出了武裝斗爭和建立政權相結合這一問題。第二,關于秋收起義,講明四點:1.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2.起義經過。工農革命軍從修水、銅鼓、安源分三路進攻,目標仍是奪取大城市—長沙。由于敵人勢力比較強大,起義軍受到嚴重損失,余部退到文家市。3.文家市決策。毛澤東在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后,決定放棄攻取大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攻。這樣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積蓄發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用農村包圍城市,達到最后奪取城市的目的。這是將革命的退卻和進攻巧妙結合起來的正確道路。4.三灣改編,是在向井岡山進軍途中進行的。三灣改編內容為課文小字部分,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不作要求,重點在掌握三灣改編的意義—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紅色政權能夠建立的根本保證。
五、“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井岡山會師”一目,講清4個問題:1.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過三灣改編后的部隊到達湖南、江西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他分析了這個地區的有利條件,在那里組織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和黨的組織,成立了工農政權。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斗,建立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一部分隊伍和在湘南起義的農民軍也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隊伍勝利會師,會師后,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四軍成立后,井岡山部隊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并由此發展成為中國革命最主要的戰斗力量。所以,井岡山會師對于中國革命是有著深遠意義的一個歷史事件。3.毛澤東、朱德創立的井岡山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井岡山根據地建設開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紅軍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的游擊戰爭原則的16字訣,從軍事上粉碎敵人的進攻,由于敵人的包圍和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建立時期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也和戰士們過著同甘共苦的生活。由于紅軍打破了舊軍隊的雇傭制度,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政治工作,因此紅軍戰士們雖然生活艱苦,但仍然保持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芍笇W生課下閱讀課文的小字部分,以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4.全國各地革命根據地的開辟。(1)根據課本上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指出各根據地名稱及領導人,并說明每塊根據地的建立均是武裝起義的結果。(2)明確指出中央革命根據地是這一時期最大最鞏固的根據地,也是敵人集中兵力進攻的主要目標。課本中有關方志敏的小字課文,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可指導學生課下閱讀。其他小字部分,也做同樣處理。
六、“土地革命和紅色政權的建立”一目,關于土地革命問題,依據課本內容,主要講清2點:1.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我們人民軍隊的主要成分是農民,我們的革命根據地是建立在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農民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革命的前途。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土地,可引導學生參看書上的調查表格,加深對這一問題的了解。由于沒有土地,廣大的貧雇農就得向地主租種土地,于是要交很重的地租。農民生活不下去就向地主借債,地主還要收50%的利息。此外農民還要負擔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山Y合課本上的漫畫,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傊,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度,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是廣大農民的最根本的要求,是中國革命最迫切的問題。2.土地革命的開展和意義。在土地革命中,黨領導貧雇農組織貧農團,斗爭地主和一切反動分子,沒收地主的土地,燒毀地契。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給農民,農民還分到了糧食,同時還廢除了農民借地主、富農的債務。土地革命的意義,要講明三層意思:政治上—廢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翻身農民掌握了村里的革命政權;經濟上—農民分到了土地和糧食,生活得到了改善;翻身農民熱烈參軍參戰,保衛勝利果實,使得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此段課文沒有提及土地革命路線的內容,教師可不作補充。
關于紅色政權的建立。對于“紅色政權”概念的理解,廣義講泛指革命政權,這里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在各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臨時的中央政權,包括會議名稱、政權名稱、建立的時間、領導機構、政權性質等。此部分內容教師在講解時可稍作補充:如大會通過了“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確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全部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和一切勞苦大眾。專政的目的是消滅一切封建殘余,趕走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統一中國。這樣,在國民政府反動統治下的中國,經過共產黨人的艱苦斗爭,出現了一個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國今后發展方向的紅色政權,她是中國革命的希望所在。
最后,教師可將全課內容做一小結:為了反抗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必須進行武裝斗爭。進行武裝斗爭,就要有人民自己的軍隊,人民軍隊要能站住腳跟,必須有革命根據地,而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人民軍隊的壯大,都離不開廣大農民的支持。正是土地革命把廣大農民從幾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下解放出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向反動派奪取全國政權斗爭的勝利。這紅色政權如同燎原的星火,最終將反動政權埋葬。
本課重點
重要年代: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8月7日“八七”會議
9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
10月 井岡山根據地建立
1928年 4月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11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重要地名:南昌 瑞金
重要人名:周恩來 賀龍 葉挺 朱德 劉伯承
毛澤東 陳毅 方志敏 彭德懷 鄧小平
重要詞語:三灣改編 工農紅軍第四軍 中央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
附:本課參考書目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67年橫排本)第一、二部分
《井岡山的斗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67年橫排本)第一部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67年橫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