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上教學用書: 詩四首
課文研討 歸園田居(其三) 整體把握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在南山下種豆,“草盛豆苗稀”,很顯然他不善于種田,但是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說“但使愿無違”。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但是把這首詩和作者其他的詩結合起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陶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詩風彌漫文壇的魏晉時代顯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鐘嶸的《詩品》僅把陶詩列為“中品”。陶詩樸質的風貌實際上開啟了隋唐詩風的先河。這首詩樸素如隨口出,“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語不見絲毫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形成陶詩的藝術特點。 使至塞上 一、整體把握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xù)下去,但詩歌卻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zhèn)魃瘢y以言其妙處。 二、問題研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tài),概括性極強,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炊煙。 渡荊門送別 整體把握 此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作者很自然地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頸聯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夜間的風景;第二幅是天邊云霞圖,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寫黃昏的風景。這么美的景色,真讓人陶醉!但是“應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兩句卻突然一轉,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xiāng)情之嘆,還是故鄉(xiāng)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萬里之外,還不忍分別。含蓄地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將全詩用一根無形的線收束在一起,余音裊裊。王夫之《唐詩評選》說“結二句得象外于環(huán)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 全詩運古詩渾壯豪放的氣勢于聲調格律之中。首聯敘事,頷聯頸聯寫景,尾聯抒情。時空廣闊,寫景有靈動之感,情韻悠長。 對“送別”的不同理解: 這兩個字歷來解釋不一:一說指江水送自己離別蜀中,一說贈給送別的友人。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汝詢《唐詩解》疑“送別”二字為衍文。 游山西村 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終于來到山西村,這里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這兩句詩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蘊含著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戀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里,對這次郊游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 全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晰,語言生動。中間兩聯對偶自然工整,顯示出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功力。 對“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同理解。 “山重水復”寫地形的復雜,顯示出所經山水之無窮變化。“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說認為山西村坐落在花團錦簇之中,“柳暗花明”是山西村周圍的環(huán)境;一說認為“柳暗花明”是比喻的說法,“柳暗”比喻路上的曲折,“花明”比喻終于找到了山西村。 練習說明 一、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 設題意圖是養(yǎng)成背誦優(yōu)秀古詩的良好習慣。其中的名句尤其要記住。當堂默寫,檢查背誦效果。 二、仔細體會這四首詩,回答下列問題。 1.《歸園田居》中“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了什么樣的景象? 3.《游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設題意圖是考查學生對詩的思想和內容的理解程度。第1題設題重點在于對陶淵明思想的認識,第2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設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對詩中描寫的景色作出有個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強求一致。 參考答案: 1.這里的“愿”,除了可按課文注釋理解外,也可引導學生廣泛討論。教師不妨把《歸園田居》中另外四首詩介紹給學生,特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內容進一步理解本詩。 2.這兩句描寫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的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西村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三、《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本題意在使學生深入品味這兩句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四、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意在讓學生充分調動聯想與想像,以提高理解、欣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建議 一、要指導學生朗讀這五首詩,要求能正確背誦、默寫。 二、教學古詩,要著重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作繁瑣分析。 三、關于古詩教學的建議。 性情的涵養(yǎng)和想像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項目……涵養(yǎng)和培植必須有所憑借,而最好的憑借便是詩歌。……讓他們(指學生)與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觸(那所思所感雖是古人的,可是歷久常新,仍然使后人感到親切),涵養(yǎng)和培植的收效自當更多。 …… 一些不易了解的詞語,當然要由教師先給講明;其余的最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詩歌的意義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單就字面解釋,就同胡亂嚼橄欖一樣,沒有多大滋味;通過字句體會情趣,滋味才雋永。體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兒:第一,在于透徹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推見詩人的經驗。這兩層功夫,小學生當然未必能夠到家;但是必得讓他們試著去做。體會得確切,經教師給他們評定,他們便有自己發(fā)現的愉快;體會得不對,經教師給他們糾正,他們的印象就比隨意聽講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說,是供給教師參考的。先讓學生自己體會,然后教師與他們討論,給他們指導,討論和指導的方法大致如解說。我們并不希望教師按照解說,全部講給學生聽。學生體會出來了的,當然不必講。他們說的話雖然與解說不同,意義卻彼此一致,教師也可以不講,不必拘泥于解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力;如果抓住精要之點,指點一兩句話也許就足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 每首講授之后,最好讓學生熟讀。這與他們自己的體會和教師的指導有關;二者都做到了家,他們便嘗到詩中的滋味,不待強迫,他們自然樂于熟讀。熟讀了的詩歌,在休閑時間復誦一回,像他們常常唱一回歌一樣,對于他們心靈上的補益是無限量的。 (葉圣陶《小學生詩選·序》) 有關資料 一、《歸園田居》賞析(徐克強)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后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fā)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于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愿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則不是幾次出仕時間的累計,而是在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癡迷表示深沉的懺悔。然而,今天畢竟如愿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檐后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于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jié)”,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于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于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范,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游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詩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xiāng)間的生活是簡樸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樸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饑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于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后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么呢?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那么,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仿佛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云。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游”。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憑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zhèn)是“何陋之有”?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詩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于,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于發(fā)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樸、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fā)現了蘊含其中的樸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fā)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xiāng)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zhí)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愿無違”;避交游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xiāng)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適澹泊? “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后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云:“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于淵明用字的渾樸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云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么傳神!足不出戶,隔墻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之為繁縟了。 他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云:“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于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 二、《使至塞上》分析(施蟄存)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中,這一類詩篇并不多,而同時代的詩人高適、岑參和王昌齡,卻以寫邊塞詩著名。 王維這首詩是許多唐詩選本都選的名作。詩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有人以為這個“使”是王維自己。因為王維曾于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涼州節(jié)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這樣,題目就應當寫作《奉使至塞上》。現在沒有“奉”字,可見這個“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詩內容,完全是客觀的寫法,沒有表現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知此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一聯中的“單車”“屬國”,都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夠了。后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講明白這三個名詞,這一聯詩就容易懂了。兩句十個字,意思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行過居延,進入胡地。上下兩句,實在是重復的。既用“單車”,又用“屬國”,“過居延”就是“問邊”。兩句只有一個概念。在詩學上,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這種詩病,唐代詩人都不講究,宋以后卻非常注意,不做這種聯語。杜甫詩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就是“即將”,“東入海”就是“西去秦”,兩句詩只說了一件事。白居易詩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詠草的詩,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詩:“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送別錢起》)“不可聽”就是“豈堪聞”。這些都是被宋代評論家舉出過的合掌的例子。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像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頸聯兩句,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云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直”“落日圓”,表示天氣晴好,無風無云,也是沙漠上的氣候特征。 結尾一聯說使者到了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這兒很遠的燕然山呢。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唐時是防御吐蕃的軍事重地。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時大將軍竇憲征伐單于,曾進駐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紀功的銘文。都護是漢代官名,西域都護是守衛(wèi)天山南北兩麓的最高軍官。 王維這首詩的主題是描寫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過了居延,已經出了漢代的邊塞,可是現在卻還是大唐的領土。再向前走,到了蕭關,才知都護(當時是節(jié)度使)的駐扎地還很遠呢。這樣看來,唐代的邊塞比漢代向西擴張了幾千里。但是,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錯誤。蕭關在東,居延在西。如果過了居延,應該早已出了蕭關。王維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云:“時為監(jiān)察,塞上作。”此詩第一句就說:“居延城外獵天驕。”可知他曾到過居延,不知為什么這里卻說過了居延,才出蕭關。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節(jié)度使的開府之地,王維用這個地名,恐怕只是對當時的節(jié)度使恭維一下,比之為竇憲。這最后一聯,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這兩句詩,根本不是王維的創(chuàng)作,他是抄襲虞世南的。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詩云:“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在樓蘭倒是符合地理形勢的。王維此詩本來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這一句,但為了韻腳,只好改“樓蘭”為“燕然”,這一改卻改壞了。 (選自《唐詩百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三、《渡荊門送別》賞析(吳企明) 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初次離開故鄉(xiāng),固然會產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長久旅居他鄉(xiāng)的人,更會有濃濃的鄉(xiāng)思。李白《渡荊門送別》,表達了這種人類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xiāng)時的觀感和情思。首聯直扣詩題,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頷聯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剛剛還在三峽里穿行,兩岸所能見到的處處是崇山峻嶺,待到渡過荊門山,長江江面突然開闊,浩瀚渺茫,兩岸都是平曠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蜀地的詩人欣喜萬分,并迅即將這種感受寫入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字煉得好,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著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觀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李白坐的船在前進)不斷移動形成的。長江滾滾遠去著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選·吳都賦》劉淵林注:“大荒,謂海外也。”)頷聯寫的是遠景,短短十個字,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確有“咫尺應須論萬里”之妙,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句,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緩慢(因江面開闊)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說:“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本詩的意象恰恰與此相反,是說天上的月亮飛到水中。“云生結海樓”句,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的云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頷、頸二聯,一遠景,一近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尾聯二句,拍合到題面上來。“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xiāng)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xiāng),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舍送我這個遠別故鄉(xiāng)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詩題云“送別”,就是尾聯長江水送我離別之意。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不免過于拘泥。還是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得好:“結二句得象外于環(huán)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意得象外,余音裊裊,富有情趣。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有改動) 四、《游山西村》賞析(鄧韶玉)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所以錢鐘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fā)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fā),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jié)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這個古老的鄉(xiāng)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xiāng),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此詩寫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推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于家鄉(xiāng)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方東樹《昭昧詹言》)。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