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復習資料(記敘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復習資料(記敘文部分)課文題目 | 線索 |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 主題思想 | 寫作特色 |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 ①時間的推移 ②渡江部隊的戰況 | 解放軍戰士英勇無畏,所向披靡,進兵神速。 | 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突破敵陣,橫渡長江 | ①新聞結構的三個主要部分:標題、導語 和主題。 ②新聞的三個特性:準確性、及時性、簡明性 ③在敘述中兼以議論,增強新聞的思想性。 |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 中原我軍節節勝利 | 同 上 | 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南陽守敵棄城南逃,我軍隨即占領南陽。 | ④新聞的六要素完整: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
蘆花蕩 | 以老頭子護送冀中兩個女孩回葦塘為線索。 | 老當益壯,充滿活力,精干堅韌,智勇雙全,出奇制勝,愛憎分明,愛國,過于自尊和自信 | 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從這個老英雄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葦塘里堅持抗戰的隊伍。從葦塘的歌聲中我們可以想見他們不怕艱險,豪邁樂觀,斗志昂揚。 | (1)描寫老頭子用了外貌描寫,行動語言描寫。 (2)景物 描寫可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強抒情意味。 |
蠟燭 | 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夫人冒著生命危險掩埋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遺體,并且點燃了蠟燭。 | 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掩埋烈士的遺體,表現了她對蘇聯紅軍的最崇高的、最熱情、最真摯的感情。情同母子。 | 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贊美了跨越國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戰斗的友誼。 | 炮火為人物的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寫出了德國人的瘋狂,突出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對老婦人的行動描寫表現了她的年老體弱。 |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 鮮明的態度和立場,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同情中國人民所遭受的空前劫難。 | 對圓明園的美麗進行描繪,更能批判毀壞它的英法聯軍的罪惡。反語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效果。 | ||
親愛的爸爸媽媽 | 我到南斯拉夫參加悼念活動 | 明赫白:真誠的懺悔。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 | 要和平,不要戰爭 | 景物描寫 語言描寫 |
阿長與《山海經》 | 我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實在不佩服→產生敬意→懷念 | 對孩子傾注一片心血;一個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卻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她愚昧而又善良。粗獷而又細致。 | 表現了主人公愛護孩子,善良熱心,進而歌頌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普通人的深厚感情。 | 描寫是對事物作具體的刻畫和描繪。作者寫了阿長“切切擦擦”的樣子,寫了阿長的睡相,寫了“元旦古怪的儀式”寫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寫阿長買來了《山海經》都是描寫,是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先抑后揚,前面的事情是為后面的事情蓄勢。 |
背影 | 以父親在南京送別時買橘子的背影為線索:點背影→引背影→寫背影→→憶背影 | 父親歷盡艱辛,對兒子的關懷無微不至。 | 父親愛兒子,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和感激,思念。 | 語言描寫,都很簡短,可是充滿深情。 動作描寫:表現了特定環境下人物的特征。 外貌描寫:父親穿戴與我的毛衣形成對比。 |
臺階 | 父親嫌自己家的臺階低,用盡一生的精力修筑了九級臺階的新屋,可是父親卻老了 | 倔強、勤勞、堅強、儉樸、謙卑 | 作者對父親的感情混雜了敬仰。 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的心愿。 小說謳歌了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 細節描寫 詳略得體 |
老王 | 與老王的相識和相處為線 | 老王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他需要錢,可是他作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而且非常講感情,講仁義,常愿意盡義務,或者少手錢。 | 作者筆下的老王,雖然窮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淳樸的好人。 生活啟示: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人道精神。 | (1)選擇片段表現人物;(2)兼用邏輯和時間順序組織材料; (3)外貌、語言描寫 (4)對比 |
信客 | 以信客的信客生涯為線索。信客做信客的緣起→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是怎樣不做信客的→信客為什么當老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 信客任勞任怨,他理解在外謀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屬,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感情。 信客誠信無私。誠信是職業的生命,誠信以不貪為前提,他潔身自好,潔白無暇,不怕別人懷疑。 信客待人寬容,信客的閱歷又增長了他的才干。 | 文章重點寫了兩件事,一是概括寫遇到謀生者死在他鄉,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跡;二是具體寫一次遭人誣陷的故事。作者為一名普通的信客立傳,褒揚信客的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待人寬容,這些品質難能可貴,正是現實社會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 語言特點: (1)質樸而典雅 (2)警辟而又暢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