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行為》教學設計思路
教材分析:《動物的行為》是濟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動物”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劉恩山教授講到:這部分知識于每個人的現實生活有直接和間接的相關。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研究,可以在與動物建立更好的關系上起到很好作用。從學科知識教育來說,動物行為的知識與我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動物行這部分內容,課程標準有具體的要求。一是要求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第二是能夠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這是兩個具體要求。
學情分析:知識源于生活,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深入生活,認識生活,在生活的體驗中汲取成長的營養。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動物有過接觸,因此,同學們都能列舉出一些動物的行為。
設計依據:動物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如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許多行為都有較強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學生,但從本質上理解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更為重要。因此教學中要以此為主線,精心設計,并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設計思路:
本節課主要采用閱讀式的自主學習和問題式的自主學習的方法來完成這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兩個要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放《動物世界》節目精彩的片段,請同學們舉例所看到、想到的動物行為。
二、利用閱讀式的自主學習和問題式的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完成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的學習:
1、自主學習先天性和后天性行為的分類和區別
投放有關的文字、圖片等資料,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教師的引導,學生小組合作, 區分出哪些是生物生來就有的行為,哪些是通過環境作用,由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并根據這些動物行為的分類,找出其分類依據,得出一個較為合適的結論。
分析先天性行為:在學習先天學習行為時,設計了如下的問題:
1、請問哪些同學飼養過小動物?
2、你所飼養的動物都有哪些行為?
3、把你飼養動物的經歷與同學老師分享好嗎?
4、小動物要吃東西、要睡覺,這些用你教嗎?
5、那么怎樣使你的貓、狗去規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6、為什么蠶生來會吐絲,而小貓卻不會?
8、先天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9、你認為先天性行為對動物有什么意義?
7、小貓吃奶、鸚鵡學舌、鳥筑巢、雞孵蛋、蠶吐絲、大雁南飛等,這些行為從獲得的途徑來看,哪些是生來就有的,哪些是后天獲得的?
分析后天行為:
在學習后天學習行為時,設計了如下的問題:
1、如果你是訓獸員怎樣使動物聽你的話進行各種表演的?
2、如果你家養了一條小狗,請你設計一種訓練方法,讓它一聽到你的呼叫就跑過來?又如:
3、黑猩猩釣取食物、大山雀喝牛奶是先天性還是后天學習行為?
4、比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學習行為,你覺得哪個比較復雜?10、學習行為對動物有何意義?
5、動物的學習能力有遺傳因素作用嗎?
6、你認為人類的學習行為對人類有怎樣的意義?這對你有何啟示?
學生通過對系列問題的思考與解答,鞏固了已有的知識和技能,
鞏固分析:展圖1、2:(孔雀開屏、育雛); 展圖3:(黑猩猩利用木箱登高取香蕉過程);展圖4:(老鼠走迷宮)
2、動物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