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免疫防線(精選3篇)
人體的免疫防線 篇1
第23章 人體對疾病的抵御
第一節 人體的免疫防線(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描述人體免疫功能,了解免疫器官,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能力目標
嘗試歸納總結,學會圖形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接種牛痘的發現史體驗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計劃免疫
教學難點
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自主學習導引
1.免疫指的是什么?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怎么區分?復習上一課所學。
2.計劃免疫是指根據某些傳染病的 ,將有關 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給人群接種。我國衛生部在1986年頒發了兒童免疫程序,每年的 月 日定為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
3.你進行過預防接種嗎?都注射過哪些預防針?你知道注射的是什么嗎?收集資料。
4.免疫對人體具有的功能是: ;
;
,從而維持人體內部生理活動的穩定。
5.在特定情況下,免疫對人體也可能有害,例如(舉兩例說明)
; 。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
1.免疫分為哪兩類?
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師、生共同總結兩者的區別(出示幻燈)。
師生總結: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它們不是只針對某一類特定的抗原,而是對多種抗原都有防御作用。特異性免疫是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它通常只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二、免疫的意義
提問: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什么功能?
學生閱讀課本中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教師邊出示幻燈片邊講解: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是機體一種重要的防衛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排斥和破壞進入人體內的抗原物質,如病原體等,以便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多少年來,免疫的概念通常是同對傳染病的抵抗力緊密相連的,因此,長期以來,免疫學在傳染病的防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控制以至消滅了某些傳染病。例如1980年5月第33次世界衛生大會莊嚴宣告:全世界已消滅天花。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的飛躍發展,免疫的概念遠遠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疇,例如移植免疫、腫瘤免疫,而免疫學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出示思考題:
1.人類在許許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環境中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
2.人體內的細胞在不斷衰老、死亡、又不斷產生新的細胞,為什么人體內不覺得新細胞過剩或死細胞堆積呢?
3.為什么老年人或應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腫瘤發病率較高?
教師用投影儀出示人體免疫功能表解。
人體免疫功能
出示板書:防御感染;自我穩定;免疫監視。
教師講解:當免疫功能正常時,對人體有利;當這些功能異常時,可使人體出現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損傷、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監視功能缺乏或過低常被認為是老年人腫瘤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三、計劃免疫
教師提問:同學們進行過預防接種嗎?都注射過哪些預防針?
學生回答:乙肝疫苗、流腦疫苗。
教師引出計劃免疫的概念(邊講邊出示板書)。
計劃免疫: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
例如: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我國是乙肝高流行區,為控制和消除乙肝,國家衛生部決定從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國推行乙肝疫苗接種。接種對象:學齡前兒童和其他易感人群;接種劑量:10微克(μg)三針免疫接種。接種程序: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針,間隔1個月后接種第二針,再間隔6個月接種三針。對其他兒童或成年人,接種第一針算起始時間。
為了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兒童從剛出生即開始進行預防接種,例如:四苗防“六病”。
教師出示四苗防“六病”表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計劃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91年止,我國已實現以縣為單位,兒童計劃免疫率達到85%。
計劃免疫的目的和意義: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可以達到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目的,也是貫徹以“預防為主”的主要措施,對于保護兒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生小結:師、生共同復習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計劃免疫的概念及目的和意義。學習免疫知識,了解自我保健道理,對提高鍛煉身體的自覺性,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
練習
1.下列有關免疫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免疫是人體對“自己”和“非己”的識別
b.非特異性免疫是人生來就有的
c.免疫是人體的一項生理功能
d.免疫不能在出生后獲得
2.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識別并清除腫瘤細胞。這是由于免疫系統具有( )
a.發現并殺傷體內出現的異常細胞的功能
b.清除衰老及破損細胞的功能
c.抵抗病原體的侵害,防止疾病產生的功能
d.a、b、c三項功能
3.下列有關過敏反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就是過敏原
b.在過敏原的刺激下,體內會產生抗體
c.過敏反應對人體的主要危害就是造成皮膚紅腫、癢等,對其他系統沒有危害
d.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是消滅過敏原
4.計劃免疫的作用是 ( )
a.使其產生某種抗體,能抵抗某種傳染病
b.使其產生某種抗原,能抵抗所有傳染病
c.使其產生某種抗體,能抵抗所有傳染病
d.使其產生某種抗原,能抵抗某種傳染病
5.下列關于人工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屬于計劃免疫
b.接種的疫苗是抗體
c.接種的疫苗是抗原
d.屬于人體的特異性免疫
6.下列不屬于計劃免疫的是 ( )
a.給剛出生的嬰兒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
b.給病人打針吃藥,治療疾病
c.給三個月的嬰兒接種百白破疫苗,預防百日咳等疾病
d.給嬰幼兒服小兒麻痹糖丸,預防小兒麻痹癥
能力拓展
閱讀下列資料,分析回答: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在兩百多年前,曾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成為當時世界各國的一大難題。
18世紀,歐洲天花大流行,整個歐洲有6 000多萬人死于天花。當時傳說,擠奶女工往往會感染牛痘,而得過牛痘的人,就再也不會得牛痘,也不會得天花。“牛痘與天花有沒有關系?”英國醫生詹納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進行了以下實驗。
1796年5月14日,詹納給一個孩子接種了牛痘,2個月后詹納再給這個孩子接種天花病毒,這個孩子也沒有感染天花。實驗成功了,1796年5月14日成了人類征服天花的標志。
(1)引起天花病的病原體是 。
(2)在詹納的實驗中,第一次給孩子進行的牛痘接種是作為 進入體內的。
(3)孩子在第二次接種后,沒有感染天花的原因是體內產生了抵抗 的
,這種現象屬于 免疫。
(4)通過詹納的實驗可知,可以通過 的方法來預防天花。
人體的免疫防線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皮膚是一道保護屏障
⑵對于常規的切傷和劃傷,應該進行清洗、消毒和包扎。
2、能力目標
⑴ 建立模型
⑵ 控制變量,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通過模擬實驗體驗人體皮膚是一道保護屏障,體驗科學精神。
⑵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學情分析
1、教學重點
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體會科學實驗的嚴密性和長期性。
2、教學難點
控制變量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分組(5~6人一組),在課余時間設計“蘋果皮對病菌的侵入是否有保護作用”的實驗方案。
2、實驗材料:表皮完好的蘋果、塑料帶(保鮮袋) 若干個,1個腐爛的蘋果,75%的酒精,鑷子,小刀或者牙簽,標簽,紙巾。
五、設計思路
“皮膚是一道保護屏障”這個知識點對初二學生來說非常簡單,所以本課的重點側重在如何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來體驗皮膚的重要功能。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創設情境上采用了以白求恩的真實故事為引入的方法,同時為了讓學生感覺到皮膚的保護功能無時不在,我讓學生回憶雙手接觸過的物品,并出示粘滿細菌的手的圖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皮膚的保護功能的感性認識,這些過程都是為提出問題做鋪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用實驗來探究皮膚的保護功能”的問題。當學生提出“最簡單的是把手割破”的方案的時候,我引出特殊的生物實驗需要建立模型的思想,教給學生建立模型的方法和原則。這樣自然的把探究皮膚的保護功能實驗轉化成一個用蘋果皮來模擬探究的實驗,學生的興趣也被提起來了。緊接著利用教材現有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在設計方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主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最后的結論也由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總結,在學的過程中留給學生大量的自由支配的空間和時間,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六、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
初步感受皮膚的保護作用
講述白求恩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割傷了皮膚會導致感染,甚至于死亡? 通過對白求恩大夫的故事的了解,初步感受完好皮膚的重要性。
知識回顧
感性認識完好的皮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回顧有關皮膚的構造的知識,從已知的知識中找到理論基礎,促進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出示布滿細菌的手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今天我的手接觸了哪些物品?”,使學生體驗病原體的無所不在和皮膚保障的重要性 回憶皮膚的構造,學生思考:從結構上看,皮膚具不具備保護功能?
觀察布滿細菌的手的圖片,認識到病原體的無所不在和皮膚完好的重要性
提出問題 是否能用科學實驗來模擬探究皮膚在保護人體中的作用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作出自己的推測
設計實驗方案 引導學生認識到鑒于此生物實驗的特殊性,用直觀的方法(劃破皮膚)不現實,需要建立模型,找合適的、結構相似的實驗材料(蘋果等)
以教材提示為例,引導學生思考3個討論題,以及以下問題:1、為什么要將各組材料密封保存,且保存在溫暖、黑暗的地方?2、如何設計實驗組與對照組?你還可以設計哪些其他的實驗組?3、如何控制實驗變量? 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本組的實驗目標,分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方案
實施實驗步驟 關注學生的實驗過程,指導實驗步驟 小組分工合作,實施實驗步驟
跟蹤實驗進程,記錄每天實驗結果 關注學生如實記錄實驗結果的情況 跟蹤實驗進程,記錄每天實驗結果
交流實驗結果 指導每組學生代表書寫實驗報告,得出實驗結論,并在全班匯報交流,引導學生質疑其他小組的實驗過程和結論的科學性 匯報交流本小組的實驗步驟和結論
結題 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皮膚能象蘋果皮一樣保護人體
反思學習過程 引導學生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和其原因 自由敘述實驗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人體的免疫防線 篇3
課 時 教 案
教學課題第二十三章 人類對疾病的抵御 第一節 人體的免疫防 線
教學目的知識目標 1.了解免疫的概念; 2.了解免 疫器官、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3.了解愛滋病的相關知識; 4.理解計劃免疫。 能力目標 分析比較傳統的免疫概念與現代免疫概念的聯系與不同。教學中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需要的是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學生打預防針的親身經歷,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黨和國家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為提高人口素質進行計劃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我國在醫藥衛生事業上的巨大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其原因有二:首先要考慮到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 ;其次是這個內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應采用兩方面結合的辦法加以解決。一是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例如:講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時,結合學生學過的淋巴系統中的淋巴結和脾的知識,之后提出有關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講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的種類與功能。二是要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教材中舉了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后,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為此這個例子一定要講清楚。
教學方法講授法 多媒體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 學 過 程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里,有的人始終很健康地工作。學習和生活,而有的人卻未能幸免。大家是否還記得打預防針的經歷,這些都與人體的免疫有關系。什么是免疫?它的作用是什么? 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請看投影片。 1.人體完整的皮膚有保護作用,請問皮膚有哪些與保護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感染或損傷后的皮膚出現紅腫后,有時為什么會自然痊愈? 請同學們結合上述兩個問題,回憶以前學過的內容,準備回答。 答:皮膚表皮的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可以防止外界環境中的病菌、化學物質等的侵入。 如果學生回答不完整,教師補充:除此以外皮膚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中的某些物質對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在阻擋細菌和病毒進入人體內的過程中,遍布口腔、氣管、胃、腸、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層粘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呼吸道粘膜上有纖毛,具有清掃異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綜上所述,皮膚和粘膜構成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看教材p.117圖ⅵ-90皮膚的保護作用和圖ⅵ-91呼吸道粘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 學生帶著第二個問題閱讀教材p.117的有關第二道防線的內容,看教材p.118圖ⅵ-92溶菌酶的作用,圖ⅵ-93吞噬細胞的作用,與學生一起共同小結人體第一、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作用。 (教師板書)人體第一、第二道防線的共同點是:人人生來就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因此叫非特異性免疫。 下面重點了解一下人的第三道防線。 請看投影片(思考題)1.人體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的組成及作用是什么?2.得過天花的病人一般不再患天花病,為什么?閱讀教材第p.118。 看投影片:淋巴器官的位置、數量、功能表: 淋巴 器官
胸腺
淋巴結
脾
位置甲狀腺之下緊貼氣管、大氣管前面。多集中于腋窩、腹股溝、頸部等處。位于腹腔左上部。數量左、右兩葉。多數。一個。功能胸腺素可刺激淋巴組織生長,并促使其產生淋巴細胞。在幼年時胸腺促使這種免疫功能的發育,成年時幫助維持這種免疫功能。內有吞噬細胞、能吞噬侵入人體的病毒、對人體有保護作用。產生白細胞、內含吞噬細胞能吞噬衰老血細胞。 教師用投影片展示上述表格后,隨后用內分泌腺掛圖,指出胸腺,說明它的位置及作用。再用淋巴系統的掛圖,講解淋巴結及脾的位置及作用,淋巴結主要是由淋巴細胞集合而成的腺樣結構,呈蠶豆狀,數量、大小不等,里面有能吞噬侵入人體的病菌的吞噬細胞。而脾在人體腹腔上腹部,內含吞噬細胞,能吞噬病菌也能吞噬異物。 教師問:免疫細胞主要指什么? 學生答:淋巴細胞。 胸腺、脾臟、淋巴結等這些淋巴器官對淋巴細胞的發生、分化和成熟具有重要作用。當病原體(病菌。病毒等)進入人體內,淋巴細胞受到刺激就要發生一系列的復雜變化。 教師講解: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后,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抗體。能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叫抗原。一定的抗體與一定的抗原相結合,從而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從而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抗體仍留在體內,當同樣的抗原再次侵入人體時,就會很快地被體內存留的抗 體以同樣的作用加以清除。上面的實例:在天花流行時,得過天花的人幾乎不再得天花。此人獲得的這種免疫能力叫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的特點是產生后通常只能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師生總結三道防線的組成及功能,人體通過三道防線與疾病作斗爭,使其痊愈,從中獲得免疫力。 三、第二課時: 首先復習上次講課中提到的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看投影片: 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范圍機體對體內外異物都可以發生免疫反應機體僅對某一異物(或抗原)產生的反應特性非專一性專一性形成生來就有的后天逐漸形成的作用弱強 小結: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共同構成人體總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產生的。當病原體侵入人體時,人體就動員全部非特異免疫因素與之進行斗爭,但非特異性免疫如上表所示,它的作用力較弱,由此人體進行調整后利用特異性免疫,使人體保持正常的狀態,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不可分開,相輔相成。 提問:什么叫免疫呢? 學生看教材p.116~117,指出,學習過的三道防線和兩個類型實際已經指出了免疫的全部內涵。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是機體重要的防衛功能。人體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內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便維持人體內部的平衡和穩定。下面介紹一下有關艾滋病的知識。 1.什么是艾滋病? 該病于1981年在美國發現,1982年9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為這種復雜的疾病命名。1983年,從一名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結中分離到了新的病毒,研究證實這種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體。1986年7月經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om immune deficiency virus)”,即艾滋病病毒,縮寫hiv。 艾滋病(aids)是一種由艾滋病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侵入人體后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使人體發生多種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腫瘤,最后導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 這個命名表達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個明確定義:獲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獲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免疫缺陷:表示在發病機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體免疫系統的損傷而導致免疫系統的防護功能減低、喪失。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點是:a.對感染的易感性明顯增加;b.易發生惡性腫瘤;c.臨床及病理表現多樣化。綜合癥:表示在臨床癥狀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導致的各個系統的機會 性感染、腫瘤而出現的復雜癥狀群。 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體后直接侵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和殺傷的是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最具有進攻性的t4淋巴細胞,使機體一開始就處于喪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進入 人體,就寄生于t4淋巴細胞內最核心的部位,并與細胞核的遺傳物質dna整合為一體,人體沒有能力使其分開,更沒有力量殺滅它,艾滋病就成為一種“病入基因”的痼疾。艾滋病病毒隨免疫細胞dna復制而復制。病毒的繁殖和復制使免疫細胞遭到破壞和毀滅,并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細胞。就這樣,病毒一代代地復制、繁殖,免疫細胞不斷死亡。艾滋病病毒是一種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轉錄病毒,具有極強的迅速變異能力,而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總落后于病毒的變異,因而無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擴 散,更何況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體是毫無作戰能力的非保護性抗體。艾滋病病毒的迅速變異能力也給目前特效藥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極大困難。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弱,離開人體后,常溫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內只能生存數小時至數天,在自然條件下則不能存活。高溫、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藥品都可以殺滅這種病毒。 2.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傳染源:艾滋病病人及hiv攜帶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體液和器官組織內,感染者的血、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 含有大量艾滋病 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淚水、唾液、汗液、尿、糞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癥滲出液的情況下含此種病毒很少,沒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 性接觸傳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通過性交(包括正常性交、gj及口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間、男女之間傳播。在世界范圍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過性交傳播的,性伙伴越 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險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時很容易傳染上艾滋病病毒。 經血液傳播主 要是通過輸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頭而傳播。也可以通過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針器紋身、穿耳、針灸、與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傳播。 母嬰傳播母親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懷孕、分娩過程通過血液或產后通過母乳將艾滋病病毒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會從母體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帶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會在3歲以前死亡。 在防治傳染病的措施上,目前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有關的疫苗,按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給人群接種,來提高人體對這些傳染病的抵抗能力,以此達到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目的,這就是計劃免疫。 提問:大家都會記起所進行過的預防接種、都打過哪些預防針? 大家能記起的大都是上小學后的事情。可是,剛出生的嬰兒,就要接種卡介苗,可預防結核病。三個月后,再接種百白破疫苗;來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這三種疾病。 展示兒童從出生到初一期間應進行的基礎免疫、加強免疫或復種的投影幻燈片。 新中國成立起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的計劃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已實現以縣為單位的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85%。為在本世紀內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癥),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范,到基層幼兒園給兒童喂服小兒麻痹三型混合糖丸。 1989年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開始實施,其中第十二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二年后,1991年1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公布實施,為控制和消滅某些傳染病在我國的流行,保護兒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后代提供了法律依據。 課后,師生共同分析p.120《動動腦》習題,鞏固課上學習內容。之后,如有時間在課上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人痘 ’和‘牛痘多’”,或讓學生課下閱讀。 免疫最初的含義,是指人體對病原體及其有害產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但是,隨著免疫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免疫的認識提高了,免疫的概念遠遠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疇,而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多個分支的獨立學科。 出示思考題,可讓學生先討論,就他們所知道的談多少算多少。 1.人為什么能在許多病原體存在的情況下健康地生活?
2.人體對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細胞是如何解決的?
3.人體如何對付異常細胞? 用投影儀展示人體免疫功能幻燈片。功能功能正常功能過高功能過低防御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異物入侵變態反應例:藥物花粉過敏免疫缺陷綜合癥。例如:艾滋病自我穩定清除衰老、死亡或損傷細胞自我免疫病——免疫監視消滅突變細胞——腫瘤形成
當免疫功能正常時,對人體有利,而異常時,不論是過高還是過低,可使人體現出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損傷,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監視功能缺乏或過低被認為是老年人腫瘤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板書設計第一課時:
第十二章 免疫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1.病原體:能引起疾病的 細菌、霉菌、病原蟲、病毒等的統稱。 2.人體的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組成,阻擋或殺死病原體,清掃異物的功能。 第二道防線,溶菌酶和吞噬細胞等組成,溶解、吞噬和消滅病菌。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的,對多種病原體有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組成,產生抗體,消滅病原體(抗原),叫特異性免疫。 3.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 4.抗體:病原體進入人體,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的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做抗體。 第二課時: 二、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1)傳統概念:指人體對病原體及其有害產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2)現代概念: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它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以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2.功能:a.防御感染b.自身穩定c.免疫監視 三、計劃免疫: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
作業布置
實驗冊練習 教學后記1.掛圖:(1)淋巴系統掛圖一張;(2)內分泌系統掛圖一張。2.投影片:(1)第一、二道防線問答題各一張;(2)淋巴器官位置、功能、數量表一張;(3)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比較表一張;(4)人體免疫功能表一張。3.其它:(1)《傳染病防治法》單行本;(2)《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單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