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聽到聲音”教學案例與設計
課題
第一章:聲現象 第二節: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學習
目標
知識
目標
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知道骨導的原理;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能力
目標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
目標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學習重點
人耳的構造;
骨傳聲和空氣傳聲
學習難點
聽到聲音的過程。
教具與
媒體
視頻資料,音叉,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依據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復習提問:
1、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2、振動的物體一定發聲嗎?
3、聲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傳聲的?
4、傳聲介質有哪些?真空能不能傳聲?
引入新課:老師的講課聲大家都能聽到,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你能聽到我的講課聲呢?它應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
1、要有聲源;2、要有傳聲介質;3、人耳能感受聲音。前兩個我們上節課已經討論過了,這節課我們通過對人耳朵的學習,認識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二、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
2、猜想與假設:大家猜想一樣,人耳要想能感受聲波的振動,它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結構呢?
上節課我們知道,聲音在傳播時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的,聲波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聲音信息,
這些信息要能被我們所感受,人耳中應該有什么樣的結構呢?讓同學們每人吹一個氣球,雙手捧起,然后老師在講臺前用較低沉的聲音大聲說話,學生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總結:人耳中要有一個能接收聲音的“膜”。
3、老師通過幻燈片講解人耳的結構,及聲音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
并板書如下內容:
外界的聲音→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覺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