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聽到聲音”教學案例與設計
4、神經性耳聾和非神經性耳聾
由于聽覺神經損壞而引起的耳聾叫神經性耳聾,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聾是由非神經性引起的,而只是聲音的傳導發生了障礙(如耳膜損壞),叫做非神經性耳聾,它是比較容易治療的。
介紹貝多芬的耳聾就是非神經性耳聾,他是通過骨傳導聽聲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創做出了大量的樂曲。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聾啞人的良好思想品質。
5、嘗試用骨傳導聽聲音
方法1、用音叉聽聲音
(1)將敲響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將耳朵堵住,把振動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聽到聲音,并比較一下,聲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2、用筆桿聽聲音
(1)先咬住筆桿的一端,用手指彈擊他的另一端,感受聲音的大小。
(2)將牙松開,仍用指彈擊筆桿的另一端,這時再感受聲音,兩次的聲音一樣嗎?
方法3、用錄音機錄下一個學生的聲音用錄音機錄下學生的一段說話聲,然后再放出來,讓全班同學聽,問這位學生:你自己感到錄音機里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了嗎?然后再問全體學生:這是他平時的聲音嗎?
這位學生認為錄音機里的聲音與自己平時的感受會有很大的差別,而其他同學則認為這就是他平時的聲音,這說明這位同學自己聽到的聲音有骨傳導的成分,而通過錄音機錄下的聲音和其他同學聽他平時的說話聲就只有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了,所以他們聽起來是有差別的。
6、雙耳效應
由于聲音傳到人的兩只耳朵時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有時會有不同,人們通過這種微小的差異就能判斷出聲源的方向及位置,這就是雙耳效應。
觀看錄像(雙耳效應)。
7、雙耳效應的小游戲
根據錄像中的介紹,我們也做個小游戲。讓一位同學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聽聲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學要他的旁邊拍手,看這位同學對聲源的感覺如何。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開,用兩只耳朵聽聲音,看他對聲源的感覺有什么變化。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
老師與學生一起得出這三條結論
學生可能有難以解決的表情
感到氣球振動
學生回答
學生舉例
學生做實驗,加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