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相對性》教學設計
【教學資源分析】學生:經過了近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觀察實驗、探究推理、分析歸納等能力,無論動腦還是動手,都有很大的進步.上一節學習了速度,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這都為學好本節知識奠定了基礎.運動的相對性現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學生感覺熟悉。
教材:本節課是對運動的一般特征的總結。全文始終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從而在使用教材時體現了從生活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學理念;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打破學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學模式。
教師: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通過活動、討論保證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去經歷智力的探險來實現發展和提升智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
(2)會判斷運動和靜止。
(3)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組織學生情景表演,小組學習,師生交流等知道描述運動需要選擇參照物。
(2)組織學生對生活中具體事例進行討論并讓學生明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運動相對性知識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學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體驗物理知識的價值。
(2)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重、難點】
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儲備、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特點,運動的相對性就成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方法手段】
創設情境,問題引領,組織活動、討論,鞏固訓練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一、 引入
播放視頻:你能用一句話概括視頻的內容嗎?或者提一個與視頻相關的問題!
二、 新授
(一) 運動與靜止
活動一:情景表演
教師創設劇本
問題:汽車、自行車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你是如何判斷的?
教師點評
例題:判斷運動和靜止
(二) 運動的相對性
活動二:情景表演
教師創設劇本
問題:坐在汽車中的人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教師點評
例題:1、議一議,小明和小華是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2、“游云西行而謂月之東馳”,如何判斷月亮與云朵的運動情況
三、小結整理
四、課堂效果檢測
基礎題——中層題——提高題
對于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通過創設情景,組織討論等方式釋疑
(五)布置作業
1、體驗:當你站在商場中上升的自動扶梯上時,你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2、實踐:當你乘坐交通工具時,請觀察并描述周圍的行人、其他交通工具及周圍建筑物等的運動情況。
觀看視頻,全班交流,初步認識世界是運動的
三位學生分別表演樹、停在樹邊的汽車、慢行的自行車
其余學生觀看并思考問題
小組討論——達成共識——交流
獨立思考——小組互助——全班交流
三位學生分別表演樹、運動的汽車、坐在汽車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