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聽覺
第三節 耳和聽覺
【設計意圖】:通過模型或掛圖,結合流程圖,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討論交流的熱情和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體現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學習的個體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尋找答案,獲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聯系人類自身生活實際,突出了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教學目標】:
1. 了解耳的結構,知道耳的各個部分功能,能說出聽覺的形成過程。
2、了解樂音的三個特性。
3、認識噪聲的危害和防止噪聲的途徑。
【方法與過程】通過參與聽覺形成過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進一步認識科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的重要性,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結論去解決某些具體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節課知識學習,問題的探索,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樹立健康的人應該多去關心別人,同時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了解噪聲對人類的危害性,樹立起防止噪聲污染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耳的各個部分功能以及音調的決定因素。
【教學手段】師生共同參與、探索,通過各種實際例子,掌握有關聽覺以及耳的各種知識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傳播的?
(3)聲音在沒有空氣的宇宙空間能傳播嗎?
小結,然后提問:人是靠什么器官收聽聲音的?
生答:物體的振動產生
生答:聲波
生答:不能
生答:耳
通過復習引入,形成對原有知識的遷移,同時也體現了教材中對知識的整合精神,使學生很自然的進入新課堂的學習。
2、講述:那么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這個問題。
講述:耳所以能聽到聲音,是因為耳有能收聽聲音的構造。要知道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首先要了解的構造。
使用多媒體展示耳的構造圖。
觀察:耳的構造可以分為幾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它們分別是什么樣的?
小結::耳可以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構成。中耳由鼓膜、聽小骨,鼓室等部分構成,內耳由耳蝸,前庭,半規管等構成,耳蝸與連著大腦的位聽神經相連。這些構造都與收聽聲音有關系。
指導學生認識耳各部分的功能
提示:當你想聽的聲音來自很遠的地方、聲音又比較小時。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著發聲的方向,就會聽得比較清楚些。這可以啟示我們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
小結:耳廓具有收集聲波的作用。
講解:外耳道是聲波進入中耳的通道。
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
演示: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們來做個實驗。用一個紙筒作外耳道,在紙筒的一端蒙一塊薄橡皮膜當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繃著一根細線,在線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對著鏡子,在紙筒末蒙膜的一端,向著紙筒大聲發“ b、p、m、f、d t、n、l ”等聲音,觀察有什么現象?
小結:鼓膜非常薄,在聲波的作用下可以相應地振動起來:聲音高,振動得快;聲音低,振動得慢;聲音大,振動的范圍大;聲音小,振動的范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