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聽覺
學生隨堂實驗
以這種方式開始課堂教學,創設一種良好的氣氛。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進一步認識音調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提問:請你列舉人聽到聲音所需要的條件。
小結:人對高音和低音的聽覺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聲音頻率大約為20~XX0赫。
提問:為什么有些聲音在人們毫無察覺時,貓、狗就已經警覺地聽到了?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小結:我們把高于XX0赫茲的聲音叫做超聲波,把低于20赫茲的聲音叫做次聲。
學生討論,自由舉手發言
從問題入手,閱讀課本表格,引出新知識的學習。
演示:(1)輕敲隊鼓,請同學聽發出的聲音,并觀察鼓皮上彩色紙人的跳動情況,跳動緩慢,猶如輕歌曼舞;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大小的變化,并觀察紙人跳動的變化,跳動由慢到快,猶如從輕歌曼舞過渡到狂歡
教師講述:我們把“聲音的大小叫做響度。響度跟物體振動的振幅有關。”
(2)拿出鬧鐘讓同學們聽。
小結:響度還跟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講述:在聲學上,人們通常用分貝作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大小,db,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表。
學生分析說出:鼓皮振動的振幅大,聲音大;振動的振幅小,聲音小。
前排同學可以清晰地聽見鬧鐘滴答的聲音,后面幾排的同學幾乎聽不見。
通過演示實驗,學生自己親身體驗之后得出影響響度的知識學習。
講述:除以上音調、響度外,音色也是樂音的一個特征。接著,在講桌下(不讓學生看見)一些發聲的器具,請同學們說出所聽到的聲音是什么物體振動而發出的聲音?(肯定學生都能說正確),
小結:在音調、響度都相同時,不同的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不同,這就是音色。平常人們常說:“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就是根據各人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誰的聲音的。
同一個人的音色,隨著年齡的增大,以及飲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狀況等因素而變化。
講述:優美的歌曲同學們都喜歡聽,除了豐富人們的文娛生活,還可以使人奮進。但是,對建筑工地的敲擊聲、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隆聲、電鋸聲、機器的轟鳴聲等,同學們聽起來感到煩燥,心神不安,這些聲音都是噪聲。我們接下來將知道什么是噪聲?噪聲是從哪里來的?噪聲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減弱噪聲?
指導學生根據閱讀提綱閱讀課文、讀圖,并進行討論。
歸納后板書:噪聲是當代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
討論問題:(1)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認識什么是噪聲?
(2)為什么有時樂音也是噪聲?(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認識噪聲)
(3)城市噪聲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4)教室里和教室周圍有無噪聲?如果有噪聲,這些噪聲是從哪里來的?
(5)舉例說明噪聲對人們有哪些危害?
(6)減弱噪聲的途徑有哪些?
(7)說一說你知道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在控制噪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減弱噪聲上將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