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聽覺
提問:引起鼓膜振動后,聲波又是如何進一步傳遞,直至大腦形成聽覺呢?
學生觀察,然后匯報觀察結果。
學生完成對課本的填寫。
]
討論:耳廓有什么作用?
討論:你認為外耳道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然后總結原因。
學生匯報結果。(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
學生回答,然后由教師總結。
設計情景先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總結,然后進行匯報,形成對耳朵結構的初步認識。
在學生的討論基礎上進行小結,歸納,加深學生的印象。
按照一定的順序,讓學生去了解和掌握耳的各個部分的功能。
講述:剛才我們學習了聽覺的形成過程,那么什么是“失聰”呢?它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
完成課本里的兩個討論題
介紹有關耳的衛生知識和如何保護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應該去幫助聽力有困難的人。
講述:剛才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知道了內耳還有前庭和半規管,那么它們又是有什么作用呢?
我們常常說起暈船和暈車,那么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它與上述問題有什么關系呢?
小結: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常常會出現暈車、暈船和航空病。
學生回答。
從暈船和暈車的實際事例中說起,讓學生去學習和體會位覺感受器的知識。
提問:為什么人要用兩只耳朵聽呢?提出你的假設,然后進行相應的實驗方案設計,然后得出你的實驗結論。下節課進行交流。
小結:學習了有關耳和聽覺的知識,你來談談聽力的形成過程?
學生復述。
及時的復習,鞏固。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展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音樂。
講述:同學們剛才欣賞到的是悅耳動聽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常聽到一些令人煩燥不安刺耳的噪聲。同樣是音樂,有的音調高,有的音調低;有時聲音大,有時聲音小;有的用鋼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國的民族樂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學了這節課后,同學們將知道其中的奧妙。
講述: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劃過,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塑料硬片快劃時和慢劃時,發出的聲音的音調哪個高?哪個低?哪個振動的頻率大?哪個的振動的頻率小?
小結:“物體在1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 “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學生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