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概念(一)
· 1:物理學研究聲、光、熱、電、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
第一章:聲現象
2: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說話時聲帶在振動,刮風時空氣在振動)
震動可以發聲。
3:聲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
4:真快不可以傳聲。
5:聲以波的形式傳播,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6: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m是長度單位,讀作米,s是時間單位,讀作秒;m/s也可寫作m•s的負一次冪,是速度單位,讀作米每秒)
7:振動產生聲音→空氣傳播→鼓膜振動→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腦。
8:耳聾分為傳導性耳聾,神經性耳聾。
9:骨傳聲: 頭骨,頜骨→聽覺神經→大腦。
骨傳聲的效果比空氣傳聲的效果更好。
10:雙耳效應:正是由于雙耳效應,人們可以準確的判斷聲音傳來的方位,所以說,我們聽到的聲音是立體的。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體聲音的效果,可以在聲源的四周多放幾只話筒,在聽眾的四周多放幾只揚聲器,這樣聽眾就可以感覺聲音來自四面八方,立體效果就更好。
11音調和頻率(每秒內運動的次數)有關。
12頻率的單位為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物體在一秒內如果振動100次,頻率就是100hz。
13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從20hz到XX0hz。人們把高于XX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因為他們分別高于和低于人類聽覺的上限和下限。
14:聲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現出來。
15: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
16: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的響度越大。
17:音色和發生體的材料、結構有關。
18:噪聲的發生體是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19: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到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20:人們以分貝(符號為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0db是人們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30~40db是較為理想的安靜的環境;70db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并產生神經衰弱,頭疼,高血壓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達150db 的環境中,鼓膜會破裂出血,雙耳完全失去聽力。
21為了保護學習,聲音不能超過9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
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
22控制噪聲
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有這樣三個階段: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鼓膜的振動
控制噪聲的三種方式:
防止噪聲產生——阻斷噪聲的傳播——防止噪聲進入耳朵。
23聲的利用
聲波可以傳遞信息和能量。—(b超,清洗鐘表的精細的機械)。
第二章 光現象
1:光源{人造光源;天然光源、(月亮不能發光,而是反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