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壓”,及課堂實錄
【設計理念】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引領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層面上進行實驗探究,并凸顯交流與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移動實驗室”來體驗探究的愉悅,從而獲得知識并樹立足夠的學習信心。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感知燈泡的亮度與電壓有關,從實際中了解電壓在電路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電壓的單位、常見的電壓值,初步掌握電壓表的連接方法、讀數方法及實驗操作中的技能技巧。
●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說明書,從中收集到有關電壓表連接方法和在電壓表上讀數的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實驗探究,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得到電壓表的一般使用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打破學生對電的神秘感,增強實踐能力,感受學物理的愉悅,從而樹立足夠的學物理的信心。在教學活動中,尤其注意培養學生參與、交流、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電壓表的連接和讀數。
【教具與學具】
學生自己準備“移動實驗室”:電池、電池組(三節)、小燈珠、導線若干、手電筒等。電壓表(老師提供)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活感受 引入新課
教師:生活中“電壓”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印象?
學生(踴躍地交流著自己的生活感受):雷電很厲害,可以擊死人和牲畜;高壓危險,不能靠近;照明電路的電壓是220v;一節干電池的電壓是1.5v;秋冬的晚上脫毛衣時可摩擦生電;有些生物體內可以產生較高的電壓──生物電;自然課中,我們做了摩擦起電的實驗……
教師:非常不錯。看來,學習“電壓”之前,大家就具備了相關知識。其實,很多電現象,都是電壓在起作用。
二、探究燈珠發光 分析原因
教師:你們能猜猜,一節干電池和2節干電池使燈泡發光一樣嗎?
學生:肯定不一樣,當然是2節干電池使燈泡發光要亮。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我家里有一手電筒,用三節干電池時,燈泡發光非常亮,只用2節時,燈泡要暗一些。我經常用,體會太深了。
教師: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學生:電池越多,燈泡越亮。
教師:搬出我們的“移動實驗室”試一試。
學生:進行不完全探究活動,得出結論。
教師:大家通過實驗發現:連入2節干電池時比連入1節干電池時要亮。這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學生:電壓越高,燈泡越亮。
教師:電源的作用就是給用電器兩端提供電壓。
1.電壓:(板書)
(1)電壓:要在一段電路中產生電流,它的兩端就要有電壓。
(2)電壓的單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 1v=1×103v
(1a=1×103ma, 1ma=1×103ma)
三、閱讀說明用書 學用電壓表
教師:電壓的大小如何測量呢?請同學們帶著教材p5的4個問題去閱讀p6的電壓表說明書。并在“使用”中找出關鍵詞:______。
2. 怎樣連接電壓表。(板書)
學生:①并聯;②“-”接線柱、靠近、負極;③量程。(學生邊敘述,老師邊板書。)
教師:與電流表的連接進行比較,有哪些異同呢?
學生之間相互交流。
教師:怎樣在電壓表上讀數呢?
3. 怎樣在電壓表上讀數。(板書)
教師:大家回顧電流表的讀數方法。
學生:(學生敘述,老師板書)。①明確電流表可以測量的最大電流;②確定電流表的一個小格代表多大的電流;③接通電路后,看看表針向右總共偏過了多少個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