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一節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桿;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2. 方法與過程: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能根據自己制定的分類原則給杠桿分類;學會分類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我國古代的應用。
教學難點:
設計探究杠桿平衡的方案。
教學重點: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
剪刀、開瓶器、木棍、鐵榔頭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杠桿
一、 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貢獻主要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 新課教學
(板書:第一節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是一種古老而簡單的機械,許許多多機械的應用改變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從生活中的杠桿說起,了解機械與人的關系
(板書:1. 認識杠桿)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杠桿并說出其應用及特征
討論、歸納各種杠桿的共同特征。
(板書: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物理學中叫杠桿)
觀察和了解學生是否認識杠桿: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質疑1:設立情境。
古猿要把大石塊移動,用硬桿捅石塊捅不動,誰能想法幫幫它?
(觀察學生是否能想出在硬桿下墊一塊小石頭的方法,教師視具體情況作適當提示)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杠桿質疑:古猿用的硬桿是杠桿嗎?(強調杠桿有支點)
強調硬桿不是杠桿,硬桿與支點結合就是一種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工具——杠桿。這也是人與猿的區別所在——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質疑2:
一根硬桿不是杠桿,為什么用來撬開茶葉聽蓋時就是杠桿了?鐵榔頭是不是杠桿?
(分析、討論):知道杠桿有支點
區分硬桿和杠桿的不同,同時進行學科滲透
質疑3:
為什么人們利用杠桿橇石塊時總是把支點放在離石塊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離石塊遠一些的地方
(學生可能會討論、回答這些問題,教師視具體情況處理,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但教師不做過多解釋)
(板書: 2. 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杠桿中的幾個名詞。
(1)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動或f1)
(3)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阻或f2)
(4)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動或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