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變化》復習提綱(精選6篇)
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篇1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系t=t + 273k
3、 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分類及比較:
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體
水 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④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為液態溫度不斷上升。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1)達到熔點。(2)繼續吸熱。
凝固: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
凝固圖象:
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 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后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
凝固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凝固的條件:⑴ 達到凝固點。⑵ 繼續放熱。
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蒸 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叫蒸發。
發 影響因素:(1)液體的溫度;(2)液體的表面積;(3)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吸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沸 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騰 沸騰條件:(1)達到沸點。(2)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②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
好處:體積縮小便于運輸。
作用:液化放熱
四、升華和凝華
①升華: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熱,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鎢。
②凝華: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
第四章 光現象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該現象說明:光在非均勻介質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4、應用及現象:
①激光準直。
1
2
3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形成黑色區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 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如圖: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發光物體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進入我們的眼睛
3、分類:
(1)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
(2)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
三、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
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 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
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2、球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內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鏡 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鏡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當發生折射現象時,一定也發生了反射現象。當光線垂直射向兩種物質的界面時,傳播方向不變。
2、光的折射規律:在折射現象中,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從水或其他介質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隨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現象中,介質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與法線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現象:①從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淺,沿著看見魚的方向叉,卻叉不到;從水中看岸上的東西,好像變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樓。④彩虹。
n
水
空氣
o
水
空氣
o
n
圖1
入射角
折射角
折射角
入射角
從岸邊看水中魚n的光路圖(圖1): 圖中的n點是魚所在的真正位置,n'點是我們看到的魚,從圖中可以得知,我們看到的魚比實際位置高。像點就是兩條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圖時可畫一條垂直于介質交界面的光線,便于繪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屬于光的折射現象。1666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用玻璃三棱鏡使太陽光發生了色散(圖2)。太陽光通過棱鏡后,被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用一個白屏來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條顏色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彩帶。牛頓的實驗說明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紅、綠、藍三種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產生各種顏色的光。(圖3)
紅
紫
光的色散 色光的三原色 顏料的三原色
圖2 圖3
3、物體的顏色: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通過它的色光來決定。如圖4,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塊紅色玻璃,則白屏上其他顏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紅色。這表明,其他色光都被紅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紅光能夠透過。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如圖4,如果把一張綠紙貼在白屏上,則在綠紙上看不到彩色光帶,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反射綠光),其他地方是暗的(不反射光)。如果一個物體能反射所有色光,則該物體呈現白色。如果一個物體能吸收所有色光,則該物體呈現黑色。如果一個物體能透過所有色光,則該物體是無色透明的。
透明物體的顏色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
紅
太陽光
綠
圖4
太陽光
紅玻璃
白屏
綠紙
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篇2
物態變化
溫度計
1、溫度是用來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攝氏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用符號“℃”表示
2、常用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3、體溫計有縮口,讀數時可以離開人體,測量范圍是35℃~ 42℃;分度值為0.1℃
攝氏溫度的規定:把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然后在0℃和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熔化和凝固
1、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熔化時要吸熱
2、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叫凝固,凝固時要放熱
晶體和非晶體的根本區別是:晶體有熔點(熔化時溫度不變繼續吸熱),非晶體沒有熔點(熔化時溫度升高,繼續吸熱)
汽化和液化
1、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汽化要吸熱,汽化可分為沸騰和蒸發兩種方式
2、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
3、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
1、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表面積和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2、沸騰只在沸點進行,要吸熱但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
3、蒸發吸熱有致冷作用
升華和凝華
1、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升華吸熱
2、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凝華放熱
1、升華現象:樟腦球變小;冰凍的衣服變干
3、凝華現象:雪的形成;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內表面)
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篇3
一、溫度
1、 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單位:
① 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② 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 換算關系t=t + 273k
3、 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 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 分類及比較: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體 水 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④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練習:◇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是: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變化大,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讀數準確。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為液態
溫度不斷上升。
熔點 :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⑴ 達到熔點。⑵ 繼續吸熱。
② 凝固 :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凝固圖象:
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練習:◇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是: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變化大,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讀數準確。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為液態
溫度不斷上升。
熔點 :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⑴ 達到熔點。⑵ 繼續吸熱。
② 凝固 :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凝固圖象:
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篇4
物態變化是傳統物理教學內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基礎知識。但新課程跟原有課程的很大的不同:一是不再強調對物態變化過程及其規律的掌握,而是要通過對物態變化的認識,能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霧、霜等現象。二是重在培養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發展觀”,形成自覺節約用水、宣傳節約用水的好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清醒地認識新舊課程的不同,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學生(1)熱愛自然,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2)愛護自然,保護自然;(3)善于應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節約用水問題等一系列價值觀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溫度-時間圖象引導學生善于利用圖象法這一直觀、有效的數學工具對數據進行處理復雜的物理問題。學會利用圖象對圖像本身所表達的信息推理分析,形成科學結論。
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篇5
課前反思:這是一節復習課,對于物態變化,是我們日常生活,自然界普片存在的一種現象,學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難度不大。再加上八年級的系統學習,學生對物態變化以及相關知識應該說掌握的比較好了。而我在課前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讓我的復習更有效率,也就是讓學生怎樣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把基本知識與技能,重點與考點更好的掌握。還有我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上復習課的積極性。
課后反思:在這節復習課感覺效果還可以,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的知識的掌握上了一個臺階。學生不僅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能根據所學,提出一些新問題,例如,空調冰箱的制冷問題,陰霾的天氣是怎么一回事等等。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特別是有針對性的問答環節,和不可或缺的課前準備,及時的課堂練習,效果都出乎我的預料。當然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需要以后改進。
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篇6
在進行《物態變化》的復習課中,我嘗試采用了小組合學的方式進行授課。這節課學生的活動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課堂教學。
我認為這節課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在以下幾個方面賦予了課堂教學新的意義。
1.在本節課中,學生的自主復習、自主探究、研討、合作等學習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活動中,課堂的時間盡最大可能還給了學生,強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過程。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真正地當起了課堂教學的組織、指導、幫助、促進者的角色。在這節課中,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利用集體的智慧,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地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感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這也正是我們課程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2.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走上講臺為大家講課,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而這位學生所在的小組為了上好這節課,課前預習時必定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可能比老師還要多,而且在選擇上會更貼近學生的需要,使學生更愿意聽。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3.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與欣賞。因此,他們得到的不僅僅是學會了合作,更大的收獲在于得到了高質量的學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悅的,心態是積極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本節課中我認為在小組合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其他小組在聽講過程中如果有不懂的應該隨時可以對質,如果匯報的小組沒法回答,老師再給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學生會的老師一定不講,老師講的一定是學生最想聽的”。坐在下面聽講的學生更是希望能評價上面講課的同學,在講課的同學講完后,同學們對其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地進行了復習和總結,從而能保證了物理課的持久吸引力與高效率。而我們的課堂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還需要繼續努力。
2.在進行復習中還存在課堂容量較小的問題。
我們在不斷的進行探索,相信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下,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定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