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場》教案(精選5篇)
《磁場》教案 篇1
本文是關于介紹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的范文,老師們參考并加以修改,便可以運用到課堂上了,一起看看具體的內容吧。
本課是高二物理《磁場》這個單元的重要內容。本人通過探究式教學,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具體講,這節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到比較滿意。
一、教學程序的設計比較合理
本課的教學程序分為11個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什么運動?
2、實驗演示:沒磁場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垂直射入磁場時做圓周運動。
3、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上節課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周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后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并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并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于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周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著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后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會做勻速圓周運動,接著讓學生推導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問學生解題思路,讓學生演算,并把演算結果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無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課后認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部分的內容花的時間過多,后面講質譜儀時顯得太匆忙,有前緊后松的感覺。
二、課堂小結不僅局限于知識點的小結,還要包含學法的小結,本人忽視了這一點。應該把這節課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作一小節,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
《磁場》教案 篇2
下面是2篇關于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的范文,內容條理清晰,是篇不錯的范文,大家不妨多加參考。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一
(一)教學內容的反思
在本節的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兩個難點:第一是磁場的概念。由于磁場看不見,摸不著,而又客觀存在,對初中學生不能深 講,對這個問題,教師只有通過實驗、比喻、類比戰場或風,讓學生領會。第二,磁感線是學生遇到的又一難點,難在學生搞不清楚磁感線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以及磁 感線的分布情況。
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注意到把演示實驗該為分組實驗,讓學生做好三個分組實驗。即1、通過演示磁針在磁體周圍受到磁力的 作用,其指向跟平常不同,說明磁體周圍和非磁體周圍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2、通過演示磁體周圍的若干磁針都不再指向南北,其N極都有各 自新的指向,使學生知道磁場是有方向的。3、通過演示細鐵屑在磁場作用下有規則的排列,從而引入磁感線,使學生知道,仿照細鐵屑在磁體周圍有規則排列的圖 樣而畫出的有方向的曲線,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出磁極在磁場中各點所受磁力的方 向。這三個實驗作為三個層次,是學生頭腦中初步建立磁場分布的物理圖景的基礎。
(二)教師行為的反思
1、教師的語言要有生動性
教 師語言的生動風趣,幽默而富有哲理,會給人一種無窮的回味,也能起到良好的藝術效果。不過要做到語言的生動,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一下子做到的,這很大程度 取決于教師的學識、性格,應該說在這一方面教師若不注意自身的修養和生活的積累,短時間是難以使自已的語言生動活潑起來。教師的學識建立在平時對生活的關 心,對文化的進修,對各種問題思考的綜合,它是構建教師語言生動的豐富的土壤,如同一個相聲演員,如果沒有一定的學識,是難以說出讓人心悅賞目的段子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教師的語言反映了教師個人的風貌,只有提倡教師用藝術化的語言進行教學,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具有現代化氣息,也才能夠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有一個理想的氛圍,使學生的聽課成為一種藝術的享受。
上 課時,我笑著走向講臺。以自己飽滿的熱情和友好的眼神影響每一位學生。有學生說,上物理課提神,不是學科本身提神,而是他愿意以一種歡樂的氣氛去學習。我 故意把“指南針”說成“指北針”,學生回答問題失誤時,我開玩笑地說“恭喜你答錯了”。有的學生回答問題時說一句“廢話”,其他學生就被逗樂了,我也沒有 責怪的意思,總是以一種友好的態度去看待他們,肯定廢話中的有用的知識點,用幽默的語言指出其不足。達到讓他們敢于發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哪怕是錯誤的。由于有我的寬容,語言的生動風趣,學生們積極發言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效果較好。
下課后,學生們似有感慨地說“這個老師,有點不一樣”。
2、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眾 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有主動性,而這方面教學方法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會使課堂更有 趣!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我們應該利用學校已有的條件,盡量多做實驗。通常情況下儀器簡單、現象鮮明直觀的演示實驗,或者能使學生多觀察、 多動手的學生實驗,以及利用設懸念、擺疑點、設置矛盾的方法,都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引入新課時更應該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我精心設計 了容易操作、現象明顯的“磁懸浮”以及“利用磁力推車”演示實驗引入新課,接著讓學生做利用小磁針和條形磁體探究磁場的分組實驗,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 又加深了同學們的印象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3、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
教學應是以教師的教為輔,學生的學為主的雙邊活動,所以我們應更多地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只是單純的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愿望和學習方式、方法的注重。教師說得多,做得多,學生說得少,做得少。
中 學階段形成的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 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 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形式進行實驗,開展學習。讓學生自由探索,設計實驗,分析實驗數據,總 結規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也經常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新的發現,也有經常被學生難住的現象。我們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 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悅。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的教育。例如,把磁場與戰場和 風類比,把磁感線和光線類比;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轉換成小磁針的偏轉來體現磁場的存在;引入磁感線也是一種理想模型法等。這樣學生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 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4、優化問題設計 遵循認知規律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為 了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
使之朝著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面發展。 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規律。問題設 計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思想現狀和思維特點。問題設計要具體明確,避免出現教師提出的問題大而無當,內涵外延不明確,使學生無從下手。問題設計要精,能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不可為問題而問問題,流于形式,耗費時間。 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適時點撥。例如,在引入新課時,我提出若沒有磁場會是什么現象呢?啟發學生用逆向思維去提 出問題,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興趣。當探索多次失敗時,啟迪學生要持之以恒;當探索成功時,則簡明扼要地概括研究問題的思路。把學生從純知識的學習導向知 識、能力、思想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發表的各種意見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便進一步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二
磁場是客觀存在的,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是非常抽象的。磁感應線并不存在,是人們為研究磁場方便而引入的假象的曲線,為了描述看不到的磁場而畫出的。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磁的知識在頭腦中還非常有限,空間抽象的想象能力也不是很強,所以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磁場的知識,必須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這本堂課需要繼續改進和加強。
本節講解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磁場,另一個是磁感線.本節的特點是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卻看不到,磁感線本身是不存在的,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場用磁感線這一概念描述,而畫出的.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建立磁感線的概念.強調磁感線是人們為形象表示磁場而假定的一組曲線,其實并不存在。
本節的磁場、磁感線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雖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著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同時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后在磁場的分布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布.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場.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說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后在磁場的分布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布.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復,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布,并用磁感應線來描述。
明確強調磁場的客觀存在和磁感線并不存在只是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一組假想的曲線,讓學生會觀察并學會分析和歸納。這比記住什么是磁場、什么是磁感線更重要。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很抽象,因此,選用實驗的方法,盡可能使內容形象化。講授的關鍵是:第一、緊扣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第二、做好演示實驗,有層次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三、類比空氣流動成風、磁場對磁體有力的作用,說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是可以認識的,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它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它是生成的,不是預設的。藝術家羅丹曾說: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在此借用為:教學中并不缺少資源,缺少的是開采資源的 妙手 和 妙筆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敏銳地捕捉富有生命氣息的教學資源,反思教學行為,及時調整預設方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磁場》教案 篇3
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周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周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后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并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并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于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磁場》教案 篇4
課題
第九章:電與磁 第二節:磁場
學習
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
2.知道磁感線可用來形象地描述磁場,知道磁感線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
3.知道地球周圍有磁場及地磁場的南、北極。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磁體間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過感知磁場的存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對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2.通過感知磁場的存在,知道磁感線和地磁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是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探索科學的志向。
學習
重點
知道什么是磁場、磁感線、地磁場的基本知識。
學習
難點
1.磁場和磁感線的認識;
2.被磁化的鋼針磁極的判斷。
教具與
媒體
條形、蹄形磁體,鐵、鈷、鎳片,鐵屑,鋼針,投影儀,投影片,掛圖,微機,大頭針,鐵架臺,細線,有關磁性材料的實物,圖片(有些實驗器材可布置學生自己準備),小磁針。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依據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3min)
〖師〗上節課我們學過了簡單的磁現象,認識到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在做實驗時,大家也看到:兩個磁體并沒有接觸,為什么就能產生力的作用呢?
【討論】
產生了作用力,說明一個磁體對另一個磁體有了作用,雖然磁體沒有接觸,但磁體周圍的一種物質卻接觸了。這種物質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磁場。(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磁場
1.概念:在磁體周圍存在的一種人眼看不到的物質,它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確實是實際存在的。
【驗證】我們就是通過磁體間有相互作用力而得出的結論。如果沒有這種物質,兩磁體靠近時根本不會產生力的作用。
2.磁場的基本性質
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老師總結
學生討論
在上節課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學生感到親切自然
【問題】磁場有怎樣的特點呢?
【演示】在一個靜止不動的小磁針周圍放一塊條形有磁體,會發現小磁針的偏轉方向發生了改變,說明條形磁體的磁場對小磁針產生了力的作用。
【結論】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應用】利用磁場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判斷某一空間是否存在磁場。如果將小磁針放到某空間,它的偏轉方向沒有改變,則該空間沒有磁場,如果發生了改變,則這個空間一定存在磁場。
3.磁場方向
【問題】磁場對放入其中的小磁針的力有固定的方向嗎?
【演示】在磁場中的某點,把不同的小磁針放到該點處,發現,對小磁針的作用力方向都是一致的,這說明磁場是有方向的。
【規定】這個力使得小磁針的n極與s極的受力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我們規定小磁針的n極所受力的方向為磁場方向。
4.磁場的分布
【問題】磁場中各個不同位置的磁場方向一樣嗎?對小磁針產生的力的大小一樣嗎?
【演示】移動一個小磁針,觀察它的指向變化,但一個太少,不容易看清整體的情況。我們在磁體周圍撒上碎鐵屑,這些鐵屑被磁化后,就是一個個的小磁針,這些小磁針在磁場的作用下會沿一定的方向排列,這些方向就是小磁針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鐵屑多的地方表示磁力作用強,鐵屑少的地方表示磁力作用弱。所以鐵屑的分布及排列就表示了磁場的分布情況。
【條形磁體和蹄形磁體的磁場分布情況】
參照圖9.2—2說明鐵屑的分布情況。
(二)磁感線(10min)
【問題】可以看出,這些鐵屑的分布很有規律,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怎樣把這些鐵屑的分布情況描繪下來呢?
【磁感線的概念】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在物理學中,用一些有方向的曲線把磁場的分布情況描述下來,這些曲線就是磁感線。
【磁感線方向】為了讓磁感線能反映磁場的方向,我們把磁感線上都標有方向,并且磁感線的方向就是磁場方向。
根據鐵屑的分布,畫出條形和蹄形磁體的磁感線。
從圖中可以看出,磁感線方向都是從北極(n)出來,回到南極(s)。
【畫磁感線時應注意的問題】
(1)磁感線只是幫助我們描述磁場,是假想的,實際并不存在;
(2)磁感線存在于磁體周圍的整個空間里;
(3)任何兩條磁感線都不能相交;
(4)磁感線可以用虛線畫,也可以用實線畫,但必須有方向。
(五)地磁場(8min)
【問題】磁體在地球上為什么有指向性呢?
它可能受到地球對它的磁力作用,說明地球是個大磁體。
【方向】根據地面上磁體的指向性,小磁針的n極總是指北,說明地磁的南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地磁的北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
【作圖】畫出地磁場的分布及其方向。
【我國古代的磁學成就】
沈括記載磁偏角的現象比西方早400多年。
(六)知識拓展
在工業上,人們最初只是用磁場處理少量的鍋爐用水,以減少水垢。現在磁化水以被廣泛應用各種高溫爐的冷卻系統,對于提高冷卻效率、延長爐子壽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許多化工廠用磁化水加快化學反應速度,提高質量。建筑行業用磁化水攪拌混凝土的強度。紡織廠用磁化水褪漿,印刷廠用磁化水調色,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用磁化的洗衣粉溶液洗衣,可把衣服洗的更干凈,單用磁化水洗滌效果也很滿意。在農業上,用磁化水浸種育秧,能使種子出芽快,發芽率高,幼苗具有株高、莖粗、根長等優點。
學生回答
學生觀察
練習判斷
學生回答
學生觀察
學生思考
回答
觀察
認識、了解
學生練習畫
師生討論
回答
練習畫
通過演示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也為學生找到了一個研究看不見、摸不到東西的方法即轉換法
該演示實驗也可以用理性推理代替,因為學生剛接觸過大量的這樣的實例,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為畫磁感線打基礎
要體現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對幾個問題老師要進一步解釋一下,舉些例子,將問題講透徹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小
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磁場及地磁場的知識。磁場和磁感線都比較抽象,磁場是實際存在的,磁感線不存在,它是為描述磁場的分布情況而假設出來的,磁感線方向就是磁場方向,也是磁場中的小磁針的北極所指的方向,三者永遠是一致的。而地磁場是磁場的一個特例,它的磁場方向是由南到北的。
作
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③
教學流程
板
書
設
計
第二節 磁場
一、磁場:磁體周圍存在的一種人眼看不到的物質。
1.概念;2.基本性質;3.方向。
二、磁感線
1.概念;2.條形、蹄形磁休的磁場分布;3.注意的問題。
三、地磁場
1.方向;2.應用。
課
后
反
思
磁場和磁感線概念都比較抽象,所以這節課講起來并不容易,對這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我們要多通過具體的實驗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相應的直觀感性認識,為學生的思維儲存必要的具體形象。
1.小實驗要多做,盡量采用演示的方式,讓大多數學生看得見,感受得真。或用掛圖的形式將鐵屑的分而情況展示出示,為學生畫圖打下良好的基礎。
2.多讓學生動筆畫,光看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知識必須落實到每個圖上,所以要多讓學生畫,在畫中感受知識的微妙關聯,感受美的熏陶。
《磁場》教案 篇5
一、--思想
“場”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概念,“磁場”看不見,摸不到,十分抽象,難于理解。初中學生又是首次接觸“場”這個概念,學習的難度較大。本節課的--宗旨是要充分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實踐經驗,采用“類比”的方法,促使學生把生活實際中認識“風”的方法、手段“遷移”到物理課堂上,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場概念的途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來,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啟迪。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
(2)知道磁感線可以用來形象地描述磁場,知道磁感線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
(3)知道地球周圍有磁場以及地磁場的南北極。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場的存在;
(2)通過親歷“磁場”概念的建立過程,進一步明確“類比法”、“轉換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對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重點:磁場的概念。
難點:磁場和磁感線。
四、實驗器材及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風力演示儀(自制)、條形磁體、磁針、鐵屑、實物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手端著磁針,站在遠離講臺的位置,磁針指向南北。
【問題導引】:在上一節課里,我們已經知道,磁體具有指南北的性質,現在請你們判斷:教室的哪個方向是南?
【實驗演示】:教師把磁針放在講臺上,磁針立即發生了偏轉,不再指南北了,在學生驚詫目光的注視下,教師把講臺上的報紙揭開,發現講臺上有一個大磁鐵。
【問題導引】:磁針在剛才的那個空間里能夠指南北,到了磁鐵周圍的空間就不再指南北了,那么磁鐵周圍的空間與其它空間有什么不同呢?
在磁鐵周圍的空間存在著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能夠使磁針偏轉,這種物質叫做磁場。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磁場。
(二)新課教學
【問題導引】: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磁體周圍的磁場是什么樣子的?
結論:磁場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無法直接觀察。
【問題導引】:看不見摸不到的現象怎樣研究呢?
【實驗演示】:拿出風力演示儀,引導學生研究怎樣確定是否有風、各點風的方向。
【問題導引】:你能否把風力演示儀中的風的狀況描述出來?能利用圖表示更好。
結論:我們可以用帶箭頭的曲線來描述風的狀況,每一根曲線的方向都代表風吹動的方向,在一些漫畫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方法啟迪】:如果看不見、摸不到的事物能夠對某些對象施加影響,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對象來認識這個“神秘”的事物。在物理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采用這種方法。磁場能夠對磁針發生影響,我們就可以通過磁針來認識磁場。
【實驗演示】:把磁針放在磁場中的a點,觀察磁針n極所指的方向;在a點放置不同的磁針,觀察磁針的指向。
【問題導引】:觀察實驗現象,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結論:我們發現:磁場很有“個性”,它把放在a點所有磁針的n極都“吹”向同一方向(見圖1)。
【方法啟迪】:如果風把紙片吹向東方,我們就說風是向東吹的,同樣,放在a點的磁針n極都被磁場“吹”向圖示方向,在物理學中就把這個方向規定為磁場的方向。
【問題導引】:我們利用磁針確定了a點的磁場方向,那么磁體周圍b點、c點的磁場方向又如何呢?
【實驗演示】:在磁場的b、c點都放置磁針,觀察磁針n極所指方向,每個磁針都顯示了該點的磁場方向。
【問題導引】:怎樣讓磁針更小,顯示的點更多呢?
【實驗演示】:鐵屑撒在磁鐵周圍,觀察鐵屑形成的圖案。
【方法啟迪】:鐵屑撒在磁鐵周圍被磁化成一個個細小的磁針,磁場“吹”動每個鐵屑的n極,形成了奇妙的圖案,這和風吹落葉的景象多么相似呀!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也可以把鐵屑排列的圖案用一些帶箭頭的曲線表達出來,這樣的曲線叫磁感線。
【實驗演示】(或圖片展示):各種磁體周圍的磁感線(條形、碲形、同名、異名)
【問題導引】:觀察各種磁體周圍的磁感線,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結論:從n極出發回到s極等。
【問題導引】:磁針受力轉動是磁場作用的結果,那么磁針在世界各地都能夠指南北又是誰的磁場在施加作用呢?
你能說出地球的南磁極在哪里嗎?
介紹地磁場、磁偏角、沈括的貢獻。
【問題導引】:你認為地磁場是怎樣產生的?
(三)課堂小結
1.知識梳理(略)
2.方法概述(略)
(四)鞏固練習 (略)
(五)作業
思考題:在物理學中,把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方向規定為磁場方向,如果我們把s極所指方向規定為磁場方向,本課中的哪些說法會有所改變?你能否按著新說法把這節課重新講述?
(六)板書設計 (略)
六、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思路主要是展現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展現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場景,如對生活中“風”的研究。另一條主線是物理場景的展現,對磁場進行研究。兩條主線并行,前一條主線是后一條主線“遷移”的素材,為后一條主線打基礎,有效降低了學習難度。同時教學中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課堂情景,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