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旅(精選15篇)
科學之旅 篇1
課題:科學之旅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現象
2.對教師講解的內容有所理解
過程與方法:
通過講解和實驗,讓學生初步了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
2.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物理,你聽別人說過物理嗎?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樣的呢?誰起來說一下?(讓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二、新課教學
1. 演示幾個實驗,說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讓學生先猜測現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兩只試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紅墨水。
做法:大試管裝入過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試管,倒過來,水流下,管上升。
現象:試管自動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個乒乓球放在一個倒扣的漏斗中,通過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現象:乒乓球懸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讓學生撕下兩張紙,用力吹兩張紙的中央,發現紙靠近。
(3)器材:兩只大燒杯,雞蛋,清水,鹽水。
做法:把一只雞蛋分別放入兩個大燒杯中。
現象:雞蛋有浮有沉。
(4)器材:導線,開關,電池組,小燈泡,變阻器。
做法:連好電路,閉和開關,移動滑片,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
現象:燈變亮。
2. 物理不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
(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再解析)
提問1:人聽到子彈聲再躲來的及嗎?為什么?
解析:子彈出膛飛行時的速度比聲音快,所以來不及。
提問2:我們對著水中看到的魚用手去抓,能抓到嗎?
解析:抓不到,我們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魚在像的下邊。
提問3:黃浦江邊的路燈,水中的像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詩云“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熒。微微風簇浪,散做滿河星”,起伏的水面相當于許多平面鏡,每盞燈在水里有好多像,連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問4:冬天的冰花結在玻璃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問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還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結:同學們,今天對所提的問題的分析,大家可能還領會不了,沒關系,隨著以后的學習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
3.怎樣學好物理。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勉勵學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學問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記硬背,貴在理解,要多問,“為學貴有疑,有疑貴問師”,不要以為問老師一些簡單的問題會遭到恥笑,而不問。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我們學了知識以后,如果能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就完成了一次飛躍,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問,又從課本中找到根據,就又完成一次飛躍。
(4)像科學家那樣探究。
介紹伽利略的貢獻:伽利略望遠鏡,伽利略溫度計等。
尊稱:近代科學之父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八頁“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并討論材料后的幾個問題。
小結:學習物理,就要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善于動手,加以實踐,找到規律。
三、作業:
閱讀“科學之旅”,說說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課。
科學之旅 篇2
第1課時
編寫: 執行:
課題:科學之旅 總序(1)
課標要求:
一是 讓學生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是 初步了解學好物理應該注意的事情。
三是 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與講述相結合
學法指導:閱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具準備:燒瓶、水、試管夾、燒杯、喇叭、放大鏡、漏斗、乒乓球、雞蛋、氣球、單擺。
教程:
一.引言
讓學生閱讀致同學們
二、科學之旅
1.找一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物理學是一個知識的海洋,科學學習過程是一個科學探索過程,充滿樂趣和艱辛,探求科學知識是我們的渴望。
2.有趣.有用的物理
(1) 演示實驗 圖0.1-1 停止沸騰的水,澆上冷水后會怎樣。
圖0.1-2 會跳舞的小人。
圖0.1-4 乒乓球會下落嗎?
(2) 想想做做
用放大鏡看自己的指紋。
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
隔著放大鏡看,物體總是放大的嗎?
(3) 閱讀p5的課文及圖0.1-5. 0.1-6
(4) 小結:
物理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科學,它研究聲、光、熱、電、力、原子及原子核的變化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它不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3.怎樣學習物理
(1) 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物理規律,重大發明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思索而總結出來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觀察、實驗、看書、聽課、都要多動腦子勤于思考,對于科學知識不滿足于背誦條文,要力求理解,應該養成看、問 、“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物理知識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又要用到實際中去,為改善人們的生活,造福人類。在物理學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忘記思考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沒有物理學和其它科學技術的成就,能有我們今天的生活嗎?
不恰當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麻煩?
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會不斷提醒大家,一起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4.sts.伽利略對擺動的探究
(1) 讓學生自己閱讀
(2) 引導討論
a. 伽利略怎樣觀察吊燈的擺動,并發現了值得注意的現象。
b. 伽利略在在觀察中推出了什么疑問?
對于這些疑問作出了什么猜想?
c. 伽利略怎樣設法證實自己的猜想。
d. 科學家對于擺動規律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說明了什么?
三.小結: 略p9
讓學生回答:什么是科學之旅?
四.作業
1.閱讀課文
2.你覺得物理有趣嗎?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這門課?
3.預習第一章.聲現象
科學之旅 篇3
課題:引言 科學之旅—《探索物理》
課時:1課時
目的:(1)知道物理學研究的內容;
(2)通過觀察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3)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更進一步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觀點理解物理學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點學習物理的方法。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圖0.1—1至0.1—4及0.1—9、0.1—10的實驗裝置,
三棱鏡一付,小石子一枚,開水和帶蓋的空礦泉水瓶。
教程:
一、導入 語:(銜接式、啟發式)
1、上節我們對大家學習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們說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會更進一步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2、不過大家可要大膽回答問題,踴躍做實驗喲!咱們看誰做得最好了!
二、關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導性學習:
1、物理學研究的內容是什么?
聲、光、熱、電、力現象。
2、教師演示實驗:
(1)、“冷水使熱水沸騰”實驗;
指導:我們將在熱現象、力學綜合內容中學習。
(2)、“會跳舞的小人”實驗;
將在第一章學習到: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3、想想做做學生趣味實驗;
(1)“放大鏡只能放大物體嗎?”
我們將在“色彩斑斕的光現象”第三章中學到。
(2)“乒乓球為什么不會掉下?”實驗;
我們將在三年級的力現象中學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電是怎么產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3)、蘋果為什么會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衛星為什么不會掉下?(牛頓的猜想性實驗—三個宇宙速度)
三、怎樣學習物理:
既然物理這么有趣,又這么有用。那么我們如何學好物理呢?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認真的觀察,多次的實驗,然后經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出來的。(講一個“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圖0.1—7中變速自行車變速時的作用?
(《簡單的機械》一章中我們會學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氣”是什么東西。向上還是向下?③雞蛋在淡水中會下沉嗎?在鹽水中呢?
④氣球為什么能把“開水燙過的杯子“吸住?
(“開水燙過的空礦泉水瓶”為什么會變癟?)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動腦子,凡事多問個“為什么?”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還要在細心、安全的情況下,大膽探究 我們不知道的物理規律。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學習物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物理為人類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間諜”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擺的等時性原理”
觀察—疑問—猜想—證實。
五、小結:
“科學之旅”—就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究歷程。
六、作業 :
1、課外做書中的或布置的實驗
2、預習第一章內容,同時準備實驗儀器:橡皮筋,鋼尺等。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節 科學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學研究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樣學習物理?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三、探究物理:
觀察—疑問—猜想—證實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學:劉新建
電話:207
科學之旅 篇4
科學之旅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科學之旅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分類的方式整理玩具。 2.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活動準備
1.玩具若干:積木、玩具汽車、毛絨玩具、波波球、沙包等。 2.活動背景音樂:輕音樂家。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活動課題,引導幼兒分別了解不同種類的玩具。 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么? 這里都有些什么玩具?
讓我們一起來玩玩這些好玩的玩具吧!
2.播放背景音樂,老師組織幼兒自選玩具進行游戲。鞏固幼兒對玩具種類的認知。
3.分類整理玩具。引導幼兒分別認識代表不同種類玩具的標識。 鼓勵幼兒根據不同標識來分類整理玩具。 引導幼兒互相檢查是否按標識放好了玩具。
4.老師小結,鼓勵能正確擺放玩具的孩子。
5.幼兒操作練習。
請個別幼兒將分類好的玩具按照老師的要求放回規定的位置。指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小班上4,第5頁的操作練習。 讓我們也來幫豆豆整理好玩具吧!
課后反思:
活動中,教師先讓幼兒說說玩具的玩法,然后再讓幼兒分類擺放,表現出幼兒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動手能力。在體驗的過程中教育幼兒愛惜玩具
科學之旅 篇6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了解月球概況——解釋環形山——激發學生探月興趣,讓學生對月球有個初步的了解。內容是遵循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所以教學時要將人類對于月球的認知以及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作為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鑒于六年級學生對于從互聯網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釋環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所以需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亮和有關月亮的神話有簡單的了解,六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已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搜索相關信息,同時他們的求知欲和獨立意識增強,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環節,他們能較好地完成相關內容,并能有效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了解宇宙的幫助。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盤子、細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電筒等。
學生:收集有關月球及人類探月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有關中秋月的視頻。(出示不同風景區的月亮視頻)
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些什么?(美麗、誘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師:是呀!這么美麗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從而編制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你能說出一、兩個有關月球的神話故事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
師: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吳剛、玉兔嗎?(沒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月球,來一場登月之旅。(板書:登月之旅)
二、初識月球,了解環形山。
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遠鏡圖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觀月圖)
師:他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呢?(出示月面圖讓學生說)。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適時讓學生認識“月陸”、“月海”、“環形山”。(板書:環形山)
師:你能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什么特點嗎?你們知道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嗎?
師:3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于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后來在地球上發現了被流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科學家們經過比較,在大約50年前,得出了新結論:認為這些環形山是由于來自宇宙的流星和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板書:隕石撞擊)
三、探究環形山形成的秘密
1、質疑探究,討論實驗
師:看著這些環形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隕石為什么會撞擊月球?
生2:撞擊的隕石哪去了?
生3:為什么環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師:同學們的探究欲望真濃,這些問題也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研究環形山為什么會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個問題。(板書:大小、深淺)
師:大家想一想,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系?
生1: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與隕石的大小有關;
生2隕石大撞擊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隕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得用實驗來證明,下面我們就來模擬一下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情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模擬隕石?用什么來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擬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隕石。
師: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為月球表面相對比較松軟。
師:好,現在模擬的材料我們都有了,如果我們假設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該如何來做
生:將大小不同的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在沙盤上形成的坑的情況。
師:為什么一定要從同一高度丟下呢?
生:因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較石子大小對環形山的影響。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做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出示實驗注意事項)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始實驗,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一),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板書:隕石有關、大小)
師:你們覺得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那?
生3: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與隕石的下落高度有關;
生4:隕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擊所形成的環形山就越深;隕石撞擊月球的高度越小,環形山就越淺。
師:我們怎樣用實驗來驗證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呢?
(生:將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從不同的高度丟下,觀察在沙盤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師(追問):玻璃球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為我們要判斷是否與高度有關,玻璃球的大小必須是相同的,否則就無法判斷。
師:請組長帶領大家開始實驗,并且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二)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板書: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實驗,了解觀察時間。
師:如果我們想在地球上觀察環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觀察好?(生猜測)
師:是不是向你們說的那樣?下面我們來做實驗證明一下。
師:請組長拿出手電筒。用手電筒光直射“隕石坑”,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看此時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現在請大家從側面斜射“隕石坑”看看此時看到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說,當陽光怎樣照射月球時觀察環形山好?(斜射)
師: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時選擇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這幾天比較好。因為這幾天陽光斜射月球,影子明顯。
五、飛天登月,再識月球。
師:“今人不見古時月。”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渴望著了解月球,更多地認識月球,甚至幻想著能飛上月球。人類的登月夢想實現了嗎?(實現了)
師: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他是哪個國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飛船叫什么名字?
師: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羅登月》視頻)
師:誰記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的第一句話?
生: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出示這句話)
師:齊讀。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師:對于阿姆斯特朗個人來說,他只不過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這件事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卻是標志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巨大突破,人類已經能從地球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師:當人類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后,人們有哪些發現?(學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沒有水、沒有空氣、甚至沒有生命,晝夜溫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國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國也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20__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15年過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資料)
師: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棉花的種子已經在月球上發芽!
師:下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有關“嫦娥四號”的視頻看了這段視頻,你的心情怎樣?想說些什么?還有什么想法?
師: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飛天英雄楊利偉說,我國宇航員會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學們,為了早日實現登月夢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師:在你們的努力下,2030年,我們終于可以乘自己的飛船進行月球旅行了,在出發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學生說出準備的物品后要追問為什么要準備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氣,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燈、無線電話)
師:你們考慮的真周到,相信你們的月球之旅一定會很愉快。
板書設計:
登月之旅
環形山 隕石撞擊
大 小 大 小
隕石 (有關)
深淺 下落的高度
科學之旅 篇7
活動對象:
大班幼兒
活動目標:
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法來證明水的溫度變化。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相關的溫度計、量杯、記錄紙、筆
2、場地準備:音樂廳(分組活動)
活動過程:
一、幼兒集中討論
1、教師在桌面上擺放熱水,讓幼兒猜測:“不動這杯熱水,它會怎么樣?”請幼兒大膽的說己的猜測。
T:不動這杯熱水,它會怎么樣?(水會變冷)
2、教師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法證明水變冷了。
T:你用什么辦法知道水變冷了?(用手摸、嘴巴嘗、溫度計測量)
二、幼兒分組實驗
1、教師請小朋友按照自己預想的辦法進行分組實驗,并且運用多種方法記錄實驗結果。(溫度計兩人一組)
T: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請你們按照自己的方法來試一試,并且將自己的結果用多種方法記錄下來,溫度計小組的小朋友兩人一組合作完成,好嗎?
2、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將它記錄下來,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的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
三、教師
請幼兒分別說說自己的記錄方法及結果,教師重點鼓勵一些有創意的幼兒將自己的方法介紹,使幼兒在經驗中獲取新的知識與信息。
科學之旅 篇8
科學之旅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
三、進行新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本圖0.1-1實驗 [演示] 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科學之旅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有關科學教案3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標
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
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省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科學術語及在生活中的聯系掌握比較少。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操作比較少。組織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較差。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科學之旅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2、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環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手電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月球的基本情況。
(1)教師講解: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現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
(2)提問:同學們在平時學習中,一定會知道不少有關月球的科學知識,誰能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①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②月球的大小怎樣?
③月球上有什么?沒有什么?
④月球上溫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嗎?大小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應組織學生首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再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確切,教師應認真去聽,并整理正確的答案,為下一步歸納小結做準備。)
二、討論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1)組織學生討論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2)組織學生做相關的試驗:
①把沙子倒進沙盤,均勻地晃動,使沙子的表面盡量平坦。把牙簽垂直插進沙子的中心,牙簽的一頭要能碰到沙盤的底部。在牙簽與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筆做個記號,這個牙簽就相當于標尺。
②從不同的高度將大小不一的石子丟入沙盤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盤的旁邊,用另一只手拿著石于到沙盤的上方,確定好高度后,松手丟開石子。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盡量不要碰著沙子。石子在沙盤中砸下一個坑,把牙簽按照剛才插入沙盤的方向再次插進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做個記號。
④用小尺測量兩記號之間的距離,確定沙坑的深度。
(3)在獲得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環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4)模擬實驗完成后,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登月工程。
(1)播放幻燈片,創設情境:美國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2)談話:同學們,你們想上月球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內部消息,我們中國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們國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發展月球旅游業。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對月球知識非常熟悉的人作為導游,如果同學們能成為導游,就能免費上月球啦!
(3)學生介紹已有的月球知識,討論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內容。
教學反思:本課中有一個實驗,內容是模擬環行山的產生。實驗用細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與隕石,用石子撞擊細沙模擬流星與隕石對月球的撞擊,從而研究環行山的大小與隕石大小和撞擊速度的關系。實驗分兩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從不同的高度落下。
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實驗前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實驗要求,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然而在實驗中卻暴露了不少問題,有的撞擊點重合,有的撞擊點過多,難以觀察到實驗現象,有的對兩步的要求不明確,實驗混亂,沒有觀察價值。
科學之旅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展示以及學生的動手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敢于猜想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讓學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試管、水、燒杯、水槽、慣性演示器、酒精燈、燒瓶、錄音機、小人、揚聲器、放大鏡、紙板、鐵架臺、集氣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物理,讓我們一起來看──(多媒體展示引言部分。)
師補充:物理學是個知識的海洋,它需要我們去探索,讓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乘上《探索物理》這葉小舟,開始我們既充滿樂趣又不乏艱辛的科學之旅吧!
看完這一段,同學們一定有許多的想法,對于物理這門學科,同學們一定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首先我們來聽聽同學們的意見。
同學們討論發言。
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問題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們將一起找到答案。(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二、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一:紙人跳舞
打開錄音機,紙人隨著音樂起舞,關上錄音機,小人停止跳舞。
學生提出問題
師:通過下一節課的探究活動,同學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實驗二:教師演示
(1)燒瓶在火焰上加熱一段時間會看到,水沸騰。
(2)燒瓶從火焰上移開,水停止沸騰。
(3)迅速塞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冷水,停止沸騰的水會再次沸騰。
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非常好,說明大家不僅對實驗進行了仔細的觀察,而且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本著這樣的態度,同學們一定能夠學會、學好物理這門課。大家提出的問題,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通過你們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有趣的實驗: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鏡看物體;C、紙板托水;D、小試管爬山;E、吹紙。
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測結果,實驗結束后,看結果和同學們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學們不僅要善于思考,還要勤于動手。
多媒體補充實驗(紙盒燒水、多彩的太陽光、會變大的魚、連電路)
師:以上這些實驗有趣嗎?物理就是研究這些力、熱、聲、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現象的,這些現象不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三、物理不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們一起來進入科學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生:正是有了電的發明,才使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光明,才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豐富……
生:正是有了聲、光的發現,才使我們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斕,五彩繽紛……
生:有了物理知識的大量應用,才能使生產飛快發展,生活質量迅速提高……
師: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廣闊,同學們一定都想學好物理,怎樣學習物理呢?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三站。(多媒體展示學習方法)
(一)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師: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看看我們的同學是不是個有心人。
問題:1.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是豎排的還是橫排的?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上面(左邊),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車后軸有很多的齒輪,上坡時要想省力應該用大齒輪還是用小齒輪?
3.冰棍從冰箱里拿出來時你觀察到什么?(冒白氣)冰棍冒出的白氣是向上還是向下?
師:生活中有很多現象不是我們沒看見,而是多數人都是“視而不見”,沒有有意識地去觀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觀察,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得到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
科學之旅 篇12
課題:引言 科學之旅—《探索物理》
課時:1課時
目的:(1)知道物理學研究的內容;
(2)通過觀察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3)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更進一步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觀點理解物理學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點學習物理的方法。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圖0.1—1至0.1—4及0.1—9、0.1—10的實驗裝置,
三棱鏡一付,小石子一枚,開水和帶蓋的空礦泉水瓶。
教程:
一、導入 語:(銜接式、啟發式)
1、上節我們對大家學習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們說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會更進一步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2、不過大家可要大膽回答問題,踴躍做實驗喲!咱們看誰做得最好了!
二、關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導性學習:
1、物理學研究的內容是什么?
聲、光、熱、電、力現象。
2、教師演示實驗:
(1)、“冷水使熱水沸騰”實驗;
指導:我們將在熱現象、力學綜合內容中學習。
(2)、“會跳舞的小人”實驗;
將在第一章學習到: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3、想想做做學生趣味實驗;
(1)“放大鏡只能放大物體嗎?”
我們將在“色彩斑斕的光現象”第三章中學到。
(2)“乒乓球為什么不會掉下?”實驗;
我們將在三年級的力現象中學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電是怎么產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3)、蘋果為什么會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衛星為什么不會掉下?(牛頓的猜想性實驗—三個宇宙速度)
三、怎樣學習物理:
既然物理這么有趣,又這么有用。那么我們如何學好物理呢?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認真的觀察,多次的實驗,然后經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出來的。(講一個“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圖0.1—7中變速自行車變速時的作用?
(《簡單的機械》一章中我們會學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氣”是什么東西。向上還是向下?③雞蛋在淡水中會下沉嗎?在鹽水中呢?
④氣球為什么能把“開水燙過的杯子“吸住?
(“開水燙過的空礦泉水瓶”為什么會變癟?)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動腦子,凡事多問個“為什么?”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還要在細心、安全的情況下,大膽探究 我們不知道的物理規律。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學習物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物理為人類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間諜”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擺的等時性原理”
觀察—疑問—猜想—證實。
五、小結:
“科學之旅”—就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究歷程。
六、作業 :
1、課外做書中的或布置的實驗
2、預習第一章內容,同時準備實驗儀器:橡皮筋,鋼尺等。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節 科學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學研究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樣學習物理?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三、探究物理:
觀察—疑問—猜想—證實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學:劉新建
電話:207
科學之旅 篇13
課標要求:
一是讓學生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是初步了解學好物理應該注意的事情。
三是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與講述相結合
學法指導:閱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具準備:燒瓶、水、試管夾、燒杯、喇叭、放大鏡、漏斗、乒乓球、雞蛋、氣球、單擺。
教程:
一.引言
讓學生閱讀致同學們
二、科學之旅
1.找一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物理學是一個知識的海洋,科學學習過程是一個科學探索過程,充滿樂趣和艱辛,探求科學知識是我們的渴望。
2.有趣.有用的物理
(1)演示實驗圖0.1-1停止沸騰的水,澆上冷水后會怎樣。
圖0.1-2會跳舞的小人。
圖0.1-4乒乓球會下落嗎?
(2)想想做做
用放大鏡看自己的指紋。
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
隔著放大鏡看,物體總是放大的嗎?
(3)閱讀P5的課文及圖0.1-5.0.1-6
(4):
物理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科學,它研究聲、光、熱、電、力、原子及原子核的變化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它不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3.怎樣學習物理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物理規律,重大發明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思索而出來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觀察、實驗、看書、聽課、都要多動腦子勤于思考,對于科學知識不滿足于背誦條文,要力求理解,應該養成看、問、“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物理知識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又要用到實際中去,為改善人們的生活,造福人類。在物理學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忘記思考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沒有物理學和其它科學技術的成就,能有我們今天的生活嗎?
不恰當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麻煩?
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會不斷提醒大家,一起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4.STS.伽利略對擺動的探究
(1)讓學生自己閱讀
(2)引導討論
a.伽利略怎樣觀察吊燈的擺動,并發現了值得注意的現象。
b.伽利略在在觀察中推出了什么疑問?
對于這些疑問作出了什么猜想?
c.伽利略怎樣設法證實自己的猜想。
d.科學家對于擺動規律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說明了什么?
三.:略P9
讓學生回答:什么是科學之旅?
四.作業
1.閱讀課文
2.你覺得物理有趣嗎?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這門課?
3.預習第一章.聲現象
科學之旅 篇14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課本圖0.1-1實驗[演示]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科學之旅 篇15
課題:引言 科學之旅—《探索物理》
課時:1課時
目的:(1)知道物理學研究的內容;
(2)通過觀察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3)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更進一步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觀點理解物理學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點學習物理的方法。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圖0.1—1至0.1—4及0.1—9、0.1—10的實驗裝置,
三棱鏡一付,小石子一枚,開水和帶蓋的空礦泉水瓶。
教程:
一、導入 語:(銜接式、啟發式)
1、上節我們對大家學習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們說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會更進一步體會物理學的趣味性?
2、不過大家可要大膽回答問題,踴躍做實驗喲!咱們看誰做得最好了!
二、關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導性學習:
1、物理學研究的內容是什么?
聲、光、熱、電、力現象。
2、教師演示實驗:
(1)、“冷水使熱水沸騰”實驗;
指導:我們將在熱現象、力學綜合內容中學習。
(2)、“會跳舞的小人”實驗;
將在第一章學習到: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3、想想做做學生趣味實驗;
(1)“放大鏡只能放大物體嗎?”
我們將在“色彩斑斕的光現象”第三章中學到。
(2)“乒乓球為什么不會掉下?”實驗;
我們將在三年級的力現象中學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電是怎么產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3)、蘋果為什么會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衛星為什么不會掉下?(牛頓的猜想性實驗—三個宇宙速度)
三、怎樣學習物理:
既然物理這么有趣,又這么有用。那么我們如何學好物理呢?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認真的觀察,多次的實驗,然后經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出來的。(講一個“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圖0.1—7中變速自行車變速時的作用?
(《簡單的機械》一章中我們會學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氣”是什么東西。向上還是向下?③雞蛋在淡水中會下沉嗎?在鹽水中呢?
④氣球為什么能把“開水燙過的杯子“吸住?
(“開水燙過的空礦泉水瓶”為什么會變癟?)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動腦子,凡事多問個“為什么?”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還要在細心、安全的情況下,大膽探究 我們不知道的物理規律。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學習物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物理為人類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間諜”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擺的等時性原理”
觀察—疑問—猜想—證實。
五、小結:
“科學之旅”—就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究歷程。
六、作業 :
1、課外做書中的或布置的實驗
2、預習第一章內容,同時準備實驗儀器:橡皮筋,鋼尺等。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節 科學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學研究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樣學習物理?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三、探究物理:
觀察—疑問—猜想—證實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學:劉新建
電話: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