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旅》的教學探究
一、制定教學目標
人教版新教參第九頁寫道:“這部分相當于全書的緒論,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學好物理應該注意的事情”。根據《課程標準》里規定的“課程目標”,我制定本節的教學要求還有:
①讓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逐步教會學生“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初步領悟“直覺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進行科學研究,才能很好地認識自然規律”,逐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樹立正確科學觀”。
②初步培養學生“能在觀察物理現象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和“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③初步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二、實驗--
為了實現本節教學目標,我注重學生參與、闡明學習方法,并體現身邊物理。
1.注重學生參與
“注重學生參與”,就是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比如:
(1)“低壓沸騰”:
教師在演示書中圖0.1-1所示的實驗前問學生:“停止沸騰的熱水,澆上冷水后會發生什么現象”?演示完后再追問:你猜對了嗎?”、你還有別的辦法,讓停止沸騰的熱水,不再給它加熱也能沸騰起來嗎?”……
然后再指導每組學生都做“使用一個大注射器,也能讓小試管里的熱水沸騰起來”的“低壓沸騰”實驗。主要做法有:①用新購買的大注射器,到醫院里去兌換使用中的大注射器,以推管用水濕潤后靠其重力能自由下滑為宜。②用試管夾夾住小試管,向管里倒進裝在保溫瓶里的熱開水,管內僅留1-2ml空間,堵緊用最小號打孔器打孔的膠塞。③將大注射器的推管用熱水濕潤后推進注射器前端,將注射器前端的乳頭直接插進膠塞孔里,然后用力向上拉推管,小試管內熱水會立即“沸騰”起來,慢慢放松推管后再用力向上拉它,小試管內的熱水會第二次“沸騰”起來,再重復上述動作,直到小試管內的熱水不再沸騰時為止。如果此實驗進行順利,教學時間有余,還可以指導一名學生表演“用冷水能使燒瓶中的熱水沸騰”一次,再向瓶內再加熱水,使瓶頸內僅留有2-3ml空間,塞緊帶孔的膠塞,使用“兩用氣筒”抽氣,教學效果更好。
(2)利用市面上出售的手持簡易放大鏡(直徑約5~10cm、焦距約9~110n,售價在2~3元/個),安排學生做圖0.1-3實驗,效果比使用光具座上配套的放大鏡好。教師要提示學生:“什么條件改變了,才造成透過放大鏡所觀察到的現象(注:應為“物像”)發生了改變”?
總之,在學生做觀察實驗時,要逐步培養學生“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有目的地觀察現象,辨明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及發生的條件”,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問‘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
2.闡明學習方法
為了使學生能深刻地理解“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地思索而總結出來的”,更突出“觀察、實驗和思索”是學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我們設計了下列實驗(以下各實驗,均先讓學生猜想可能會發生什么現象?然后再驗證其猜想是否正確。這樣,不僅能突出“觀察、實驗和思索”是學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而且還有利于適時地進行“想象并不一定都符合事實”等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