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旅》的教學探究
3.體現身邊物理
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到,多數學生是帶著“物理難學”等思想包袱,坐在物理課堂里的。本節教學,要把學生的“沉重負擔”,轉變為“愉快享受”,充分體現物理就在身邊”。為此,我安排了下列“用嘴做的學生實驗”:
(1)力學──做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將直徑約為5cm的鐵制廢香脂盒(盒蓋越緊越好,除“萬紫千紅”牌香脂盒外,其余鐵盒一般均可選用,加蓋印章使用的印油鐵盒和裝擦鞋油鐵盒效果最好),在盒底和盒蓋的中心部位,用錐子各扎兩個間距約1.5cm孔,分別插進一個用粗銅絲圍成的“u”狀把手,盒內銅絲兩端向兩側彎成90°,在盒內焊牢不漏氣。在盒底邊緣用錐子扎孔,在盒外焊牢一個自行車廢輻條帽,連接一根長約30cm、經過嚴格消毒的輸液用的塑料管,管端插進一段廢油筆芯塑料管(這樣便于吸氣)。實驗前,在盒蓋內側四周涂滿擦手油或凡士林等起密封作用,蓋緊盒蓋,一位學生用嘴從吸氣管端吸出盒內部分空氣,另一位學生手持兩個銅絲半環拉手,通常用力也不能把盒體拉開(每次實驗前,均要重新涂抹一下密封油,否則容易漏氣。如果氣溫較高,要把盒蓋浸泡在涼水中,使密封油變稠)。
(2)熱學──做蒸發吸熱實驗:
溫度計和蒸發等熱學知識,學生在小學自然課里已經學過。首先讓學生記住溫度計在室溫空氣里的示數,然后再讓學生觀察在下列情況下,溫度計的示數是怎樣變化的:
①用嘴對著溫度計的玻璃泡輕輕哈氣時;
②把玻璃泡置于室溫下的酒精(燈)里時;
③取出玻璃泡后立即對它輕輕哈氣時;
④持續哈氣到酒精蒸發完之后1~2分鐘時(敬請注意:“玻璃泡沾滿酒精后的溫度計置于空氣里,它的示數變化”的常見參考答案均跟實驗事實不符!只要大家親自動手做實驗,就會得到正確答案)。
(3)聲學──做聲音的發生實驗
(4)光學──觀察光的反射實驗
課前在窗臺上放一滿碗水,使平靜的水面能把陽光(或單束激光)反射到室內墻壁或天棚上。實驗時,教師先用手指彈動一下碗邊,讓學生觀察被水面反射的陽光有何變化。待水面平靜后,請一名學生用嘴對著水面大聲說一句話(注意此時頭部不能遮擋陽光),再讓學生觀察被水面反射的陽光。
(5)電學──做人體電池實驗:
把用砂布磨光的直徑約為3mm粗的銅、鋁絲各一根,平行地穿過厚塑料泡沫(起定位作用)。我們是把它們分別接在固定在一塊小方木上的接線柱上,做成長期使用的教具,使其間距約為2cm,一端露出約4cm長,另一端用導線分別接在靈敏電流計的兩個接線柱上,此時表針不動。教師先演示: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閉合開關以后,小燈發光、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指針均偏轉后再指出:電流看不見、摸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小燈泡的發光和電表指針的偏轉等,能夠判斷出它的客觀存在。然后再讓學生把銅、鋁絲同時含在嘴里,并讓它們跟唇、舌和口腔的內表面充分接觸,表針也能立即偏轉。若任意調換一根導線的任意端接點,則表針反偏(注:此實驗可為”電流方向”和“直流電表的接線規則”等教學打下伏筆)。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認為,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從學生上第一節物理課開始,要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物理環境,提供充足而又必要的探究實驗條件,使學生都能手腦并用地學好物理知識,同時受到多方面的科學訓練:逐步地樹立科學思想、端正科學態度、訓練科學作風、形成科學習慣、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技能、發展科學思維、陶冶科學情操、提高科學素質和啟迪創新意識。決不能把初中物理課上成“第二數學”,更不應該把學生領進“題海”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