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荔枝圖序》《山市》
教學建議
《荔枝圖序》
一、主題思想
《荔枝圖序》是一篇詠物小品,是白居易為他身邊畫工所繪的荔枝圖寫的一篇序。文章運用簡潔的語言將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點描繪得栩栩如生,為我們展示了荔枝獨特的風采。
二、結構內容
第一段,介紹荔枝的特點
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從外到內,以及時間先后的順序,層次清楚地介紹了荔枝的總體特點。在指明荔枝的產地之后,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介紹了樹形、樹葉、花朵、果實的顏色形狀和生長季節。再介紹果實,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介紹了荔枝果實的朵、核、殼、膜、瓤肉、漿液的形狀、顏色和味道。又按照時間的先后次序,介紹了荔枝果實離開本枝以后的變化。
第二段,說明作圖序的時間,過程和目的。
三、寫作特色
本文是一幅畫上的題詞,又似一篇植物標本說明。全文通過對荔枝習性及其特點的描寫,將荔枝的情況介紹得一清二楚。
本文在狀物時有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層次清晰。文章先從大處落筆,介紹荔枝的產地。接著描繪樹形,給人一個總體印象。然后分別介紹它的葉色、開花和結果季節、果的形狀,顏色,外殼及果肉,味道特點和它離開樹枝后不易保鮮的特性,最后交代寫此序的緣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紹荔枝時采用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外觀到內部的順序,一一寫來,層次清晰,形象具體。
第二,詳略得當。本文著墨較多的是荔枝開花及果熟季節,果核的形狀,殼膜的顏色,果肉的顏色及味道等,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因為這既是人們關注的東西,又是畫上傳達不出來的。而對作畫的時間、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寫之,簡單交代就收筆。
第三,善用比喻。為使讀者能具體感受到形象,在寫荔枝的各部位時,用人們生活中可以感知的東西作比,每個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荔枝本身的特色,給人以直觀的印象,使人更容易理解。
四、譯文
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山市》
一、主題思想
《山市》是一篇介紹山市蜃樓的妙文。文章將變幻莫測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過程,描繪得惟妙惟肖,歷歷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絕倫的景象。
二、結構內容
全文共14句,可分4個小層次。
第一層(第1、2句),寫“山市”是英山八景之一,而且幾年不能見到一次。
第二層(第3句至第5句),寫孫公子與友人在酒樓吃酒時見到了“山市”。
第三層(第6句至第13句),寫“山市”中的“城廓”和“危樓”的形象及變化過程。
第四層(第14句)寫“山市”又名“鬼市”。
三、寫作特色
《山市》把變幻莫測的山市蜃景,及其變化過程這一動景描繪得極其生動。
文章在寫作方面有如下特點:
第一,懸念起筆。
作者開門見山,概括介紹“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巧設懸念,喚起讀者強烈的好奇心。
第二,層次清晰。
文章寫山市蜃景的變化以時間為序,恰當地使用了表示時間的詞語,如:忽、無何、未幾、既而、逾時、倏忽等,把山市的變化寫得極有層次。
第三,以情襯景。
作者描繪山市蜃景的變化采用以情襯景的手法,文章通過孫禹年及朋友的眼睛,忽見奐山山峰上隱現出高聳的“孤塔”“相顧驚疑”,這種強烈的驚奇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初景的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情感媒介,作者將變幻莫測的山市奇景在人們驚奇迷惑的情緒波動中層層鋪寫,使景物的變換與人們的感受自然融合,相輔相成。
第四,虛實、詳略、動靜相結合。
作者采用虛實、詳略、動靜相結合的筆法,具體描繪了山間蜃景中變幻莫測的一樓一景,一人一態,寫得極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
四、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當地的八景之一,可數年內常常難得一見。(一次)孫禹年和友人在酒樓上吃酒,忽然看見對面山頭上有一座塔憑空高起,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驚疑不已,想來附近并沒有這么個寺院。不一會兒,眼前出現數十座宮殿,青綠色的屋瓦,高聳的屋脊連成一片,這才醒悟原來是山市。一會兒,又見高高低低的城墻,連綿六七里,竟是一座城廓啊。城中有像樓一樣的,像廳堂一樣的,像街巷一樣的建筑,清清楚楚出現在眼前,數以萬計。忽然狂風驟起,塵土無邊無際,城廓變得模模糊糊了。不久風定天晴,眼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座高樓,直插云霄。樓共五間,窗戶都大開著;一排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呀。一層一層數上去,樓越高,明亮的地方越少;數到第八層,僅像星星了;再往上,就昏暗模糊,無法數它的層次了。樓上的人來來往往,忙忙碌碌,或靠或站,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房漸漸低下來,可以看見它的屋頂了;又慢慢地變得像一般的樓房了,接著又逐漸變得像一座大房子,突然間變得像拳頭,像黃豆般大小,接著就看不見了。又聽見早起趕路的人說,看見山上人家集市,與世上沒有兩樣,所以又叫“鬼市”。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示例
自讀要求
1.進一步培養誦讀的習慣。
2.培養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力,提高閱讀能力。
3.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講述荔枝的特色及山市蜃景。
4.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句。
自讀重點
l.培養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力。
2.把握文章語言簡潔,說明生動、條理清楚的寫作特點。
3.能準確地劃分課文的層次結構。
(解說:本單元提示中明確要求“要繼續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因此“自讀導言”意在使學生進一步培養誦讀習慣,進而培養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力,提高閱讀能力,訓練說的能力,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
自讀程序
1.初讀。通過查閱工具書、看注釋,解決字詞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速讀。結合注釋快速閱讀課文,用白話文講述課文大意,理解課文內容。
3.賽讀。比賽看誰讀得最流利、把握文章內容最準確。
4.精讀。讀《荔枝圖序》第1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從大到小、從外到內、層次清晰、詳略得當地介紹荔枝的。讀《山市》“無何”至“遂不可見”,了解作者是怎樣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再從整體到局部生動地描繪變幻莫測的山市蜃景的。
5.講述。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描述荔枝的特色和山市蜃景。
(解說:這樣安排自讀程序,旨在體現讀思練結合的閱讀原則。程序1意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整體感和課文內容,培養而讀習慣。程序2.3意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能力。程序4、5意在學生熟悉課文之后,學習把握文章重點,理解文章特色,培養表達能力。)
自讀點撥
1.《荔枝圖序》
本文是一篇詠物小品,是作者為畫工所繪的荔枝圖寫的一篇序。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轉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但在當時,一般北方人是很難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序文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為我們展示了荔枝獨特的風采。
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長環境,再對荔枝的各個部位及其特征進行了細致具體地描述說明。開篇以“荔枝”二字領起、點題,統領全文。然后緊扣“荔枝”二字,從其形、色、香、味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內層次分明、詳略得當地介紹說明。對其獨特的外形、特別的顏色、別致的香味的介紹是洋,而對其產地,其色、香、味隨時間的推移而迅速發生變化的特點及作畫的時間,作畫者,主持作畫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紹則是略。
文章介紹荔枝的特質頗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10種物體作比,由樹形到樹葉、花朵、果實;再具體詳盡地重點介紹果實的內核、外殼,果實殼內的薄膜,果熟的肉質,果實的漿液等。讀者完全可以借助帷蓋、桂、橘、丹、葡萄、楷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10種熟悉可感的東西,對荔枝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貼切形象,對比鮮明生動,使人如睹其害、如見其形、如觀其色、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可觸可感。
2.《山市》。
《山市》是一篇介紹山市蜃景的妙文。作者起筆奇特。先介紹山市的獨特:“邑八景之一也”。并指出能見到它不容易:‘“數年恒不一見。’然后筆鋒一轉,濃墨重彩描繪孫公子禹年和友人在樓上喝茶時“忽見”山市的美景。作者寫得精彩絕倫。他接由晴及陰、由陰及晴、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極有層次、極其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變幻莫測而又美妙奇特的山間蜃景圖。
作者以時間為序,用‘“無何”‘味幾”“既而”“邊時”“修忽”等表時間的詞語使文章寫得極有層次。同時,作者觀察十分細致,描寫十分細膩。例如,作者寫城郭“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特別是寫“風走天清”后所見的“危樓”,十分細致。既寫了“樓五架”上的“窗扉”,也寫了樓上“五點明處”的“樓外天”,而且還將它與第八層所見的“明”作比較。最后寫樓上往來的人們和樓由高變低直至“不可見”的情景,更是細致人微,令人叫絕。
(解說:點撥內容中的第1點“作者介紹”在于回憶鞏固所學知識和補充課文注釋以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第2點“作品簡析”在于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對比閱讀,對照比較,切實有力地提高閱讀能力。)
自讀思考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華如橘
②然數年恒不一見
③始悟為山市
④連亙六七里
⑤或憑或立
2.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①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②居然城郭矣
③歷歷在目
④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3.讀《荔枝圖序》第1段和《山市》,分別給它們劃分層次。
4.試比較兩篇文章,想想它們在寫法上有何特色。
(解說:4個題目按照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順序安排設計,意在切實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參考答案
1.①同“花”;②永久,文中是很久的意思;③覺醒,文中指醒悟,明白;④接連不斷;⑤有的。
2.①大概是那樣.實際上大大超過了我的描述。②竟然像一座城市。③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④只剩下一座高樓,直插云天。
3.(l)荔枝生巴……如帷益。||葉如桂…其實過之。||若離木枝…盡去矣。(2)奐山山市…不一見。||孫公子禹年……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鬼市”云。
4.《荔》文寫的是靜物,《山》文寫的是動景〈〈荔〉文主要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作者抓住荔枝的樹形、葉和花、實,從形、色、香、味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內,層次分明,詳略得當地對其作了生動形象的介紹。《山》文主要采用狀貌的說明方法,以時間為序,按由睛及陰,由陰及晴,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再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層次清楚地對山市進行了生動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