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要愛科學》同步訓練
自己的話說說制定“基本國策”的依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將兩項“基本國策”并提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0年代初的一些科學幻想,現在有很多都成為現實,請你也寫出你的一些科學幻想(至少三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3段中提到了“電腦網絡全球通”、“無性繁殖”等反映科技發展的新成果,請你也寫出兩例科技發展的新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從現在起,你如何做一個愛科學的好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閱讀下列文章,回答問題。《還鄉夢》自序劉庶凝①假如沒有祖父替我講解“北溟有魚其名為鯤……”,我不會在兒時便引起對海洋的幻想;假如沒有復旦中學兩位友人劉家樹和李忠祿的鼓勵,沒有我們合辦的壁報“五布河的一葉”,我不會燃起寫作的愿望,不會走進30年代的“畫夢錄”,不會看見那舊社會廢墟上的“火把”,不會馳騁于契訶夫的“草原”,更不會聽見杰克·倫敦的“曠野的呼聲”。②1948年初,我重讀黎烈文先生所譯的“冰島漁夫”,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抵達中國臺灣后,在寫作上常得黎先生的指導。當我彷徨于紐約的街頭時,他又來信勉勵,勸我改用英語寫作。60年代中國臺灣的大學教授的待遇微薄,黎先生身兼數職,對譯著仍不遺余力,因過勞于1972年病逝臺北,先生如知祖國的新世紀出版社為我印書,當引以為慰,含笑九泉。③“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園里的橘樹,我的詩篇不過是些苦澀的果實。20多年的懷鄉夢,終于在1975年的夏天變成事實,無奈當時“四人幫”指鹿為馬,焚書坑儒,九億神州慘遭浩劫。但在那風雨如晦的時刻,各地的建設依舊屹立人間,光輝奪目。沒有新中國,便沒有長江大橋,黃浦江中便沒有自造的軍艦;沒有新中國,鄉村里便沒有電燈,農民便沒有獨立自尊的人格;沒有新中國,便沒有核子彈,更沒有今天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④我第二次回國是1980年夏天,“四人幫”的烏煙瘴氣已一掃而盡,全國人心振奮,寄厚望于“四化”的偉大建設。當我在成渝兩地義務教學時,由于老友李忠祿的推薦,《詩刊》《紅巖》《星星》《人民日報》《重慶日報》都刊登了我的詩篇,多次承蒙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和重慶市文聯熱情招待,使我有幸認識了許多愛國愛黨的作家和編輯……這些愉快的經歷使我永難忘記。⑤返美之前,我觀賞了不少的古跡名勝:登峨眉,下三峽,和弟妹長姊們回到了一別35年的故鄉,投宿在我祖先耕耘過的鎮安場,那里地近劉家灣。暮靄中古墓累累,夜聞林竹蕭蕭,聲如泉涌,獨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種凄涼而又甜蜜的落葉歸根的感覺。古語說狐死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⑥在我僑居海外的歲月中,雖有妻女的言笑,雖有異國友朋真誠的情誼,但在我靈魂的深處,僅有一扇開向祖國的小窗——我看得見故鄉的朝暉夕陽,長江上點點歸帆,也看得見門前慈母的眼淚,九億多同胞樸質的善良的面孔?傆幸惶,我不再作枝上夜鶯的哀吟,像沙翁詩中的云雀,我會一翅沖天,為那泱泱大國的中華唱出我贊美的詩章。1.序言,是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容;也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宗旨和經過,向不熟悉自己的讀者作點自我介紹。讀了上文,你對作者有了哪些了解?試作歸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中,詩人以詩的語言描述了自己“燃起了寫作閱讀的愿望”的原因,試用平實語言重新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寫出第③段中你最欣賞的句子并說明理由。欣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賞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說:“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園里的橘樹,我的詩篇不過是那些苦澀的果實!边@句話的含義是什么?說說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世說新語》寫大將軍桓溫北征,經過舊日熟悉的地方,見到以前種的柳樹都長得很大了,大為感概,于是有“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嘆,以后就成了典故。本文哪兒活用了這個典故?這樣的活用,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