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小品兩篇》教案
教學目標:1、 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關(guān)文學知識。
2、 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將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 學習作者運用比喻寫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學習借鑒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
4、 學習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科學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將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難點:學習作者運用比喻寫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學習借鑒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萬歷十六年(1588)鄉(xiāng)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xiāng)與因公歸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歷二十年中進士。萬歷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贊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后,遍游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歷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游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辭世,他悲痛不已,告假歸里建\\\'柳浪館\\\',栽花種柳、吟詩著文、參禪悟道、閑游山水達6年之久。萬歷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后調(diào)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著名的《摘發(fā)巨*疏》就作于這時。萬歷三十七年,被派往陜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diào)文學要表現(xiàn)個性,道出真情,\\\'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隨著時代前進,文學應(yīng)不斷創(chuàng)新。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游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歷進士,官南京吏部郎中。與兄宗道、宏道并稱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稱。為文崇尚自然,曾游歷天下,寫下大量紀游詩文,有《珂雪齋集》。
3、關(guān)于高梁橋:
高梁橋位于海淀區(qū)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歷史上一座名橋,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義門(今西直門)外所建石橋。
明清之時,這里古剎林立,水清見底。當時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兩岸綠蔭下,橋頭酒肆、茶館,游客盈門,為京師郊外一勝景。
古時候,高梁橋一帶繁華壯觀,在巍峨的西直門城樓上遠眺高梁橋,長河似玉帶,白橋跨碧水,綠蔭藏酒肆,古剎連西山。近觀高梁橋,橋下,柳浪飛燕逐清波;橋上,行人車馬如穿梭。出城、進城必由此經(jīng)過,故這里熱鬧非凡。側(cè)看高梁橋,則又有小橋、流水、人家之感。樓、水、橋、人構(gòu)成了燕山腳下一幅“清明上河圖”。
4、高梁橋的得名:
高梁橋位于西直門外,建于遼代。經(jīng)清末民國初年改建過的一座單孔石拱橋。1982年在長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門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橋又做了一次改建。傳說中,高梁橋的得名,是因為當年劉伯溫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龍神。龍神在大怒中將全城的水偷走。劉伯溫發(fā)現(xiàn)后立即派手下名為高亮的大將追趕。在擒獲返回的途中,龍神掙斷繩索逃跑。臨跑前還將裝水的水車推入長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長河。從此他跳河的那座橋諧他名字之音,稱為高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