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碑》同步練習(xí)
⑼讀書往往要讀注釋,才能讀懂。讀碑文也需要注釋。南泥灣的九龍泉紀念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一條極好的注釋。
7.“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灣,我竟發(fā)覺,我并沒有讀懂”,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8.“這一層,看起來淺顯,但確實不易讀出它的最基本的東西。”“最基本的東西”是指什么?請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9.作者說,“每天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便升起一股悲壯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悲壯感和使命感”的內(nèi)涵?
10.認真讀第⑺段,將文中記敘、議論、抒情的句子各找一句。
記敘:
議論:
抒情:
第二部分:
沙之聚
張抗抗
(1)去敦煌不全是為了莫高窟。其實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鳴沙山。
(2)血紅的夕陽隱去后,天空純金一樣爍亮。在山腳下能聽見沙子嗚嗚的鳴響伴著月牙泉汩汩的水聲,這鳴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樂城。
(3)也許是最初的創(chuàng)造只是出于一聲無意的游戲。千古寂寞,朔風(fēng)把大山和巖石揉成沙礫,然后又把白灼的細沙重新捍成一座山巖——當(dāng)鳴沙山成為鳴沙山之時,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漢子,壯碩的胸膛上刻著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線條。綿延的山脊如一道鋒利的刀刃,挎于腰間、舉過頭頂。曾有過千姿百態(tài)的想象,可是沒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堅實如此剛硬臺此有棱有角如此輪廓分明。那沙了是如何一粒粒匯攏堆積聚合又渾然一體地升高壯大的呢?我讀不懂鳴沙山。
(4)脫去鞋襪,光腳走上沙丘。沙極細且柔軟,有一種溫?zé)岬呐猓瑥哪_跟緩緩浮起。沿著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頂如地平線在遠天呼喚。沙中的腳窩很深,卻不必擔(dān)心會陷落,沙窩似有彈性,席夢思般地托著,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著即興而隨意的舞蹈,在自已的身后扔下一長串蕩逸的腳印……
(5)忽然恍悟,沙山原來還很溫柔。
(6)沙山的溫情別有一種表達方式。它從來沒有外衣沒有包裝,沒有樹林有青苔,只有金沙連著銀沙,一無遮攔地鋪陳開去,裸露的身體無需任何一點覆蓋,從從容容地展示著它優(yōu)美的體態(tài)和曲線。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幾分柔韌,野性中尚有幾分羞怯,從春到冬,永遠敞著胸懷,呵護著來往西域的路人。
(7)我驚異我惶惑。我讀不懂鳴沙山的性別。
(8)夕陽已完全沉落。月亮從磊漠盡頭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煙籠霧繞,白璧無瑕。回望沙峰之頂,沙坡筆陡如削,四壁懸空。山上還有用木頭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從沙坡上溜溜地滑下來,如同離弦之箭,只要幾秒鐘的時間就滑到了山下。只見每個游客滑到山腳,都削下一層沙子。
(9)人,生性也許是喜歡玩沙的吧,那是一個童年的游戲,也是成年后過于放縱的渴望。于是伙伴們都索性縱身躍入沙海……
(10)前來膜拜沙山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要從沙山上帶走些許沙子,帶到山下,帶回他來的那個地方。可是,這鳴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聳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為什么竟沒有使它低矮下去呢?我仍然讀不懂鳴沙山。
(11)有人說,當(dāng)?shù)诙焯柹鸬臅r候,游人留在鳴沙山上那行行凌亂的腳印,就會消逝得無蹤無影。鳴沙山重又恢復(fù)了原狀——杳無人跡的雪峰、緞子般的金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