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教案1
血紅的黃昏,映照在清澈的水中,一座座被夕陽染紅的小橋沉睡在清閑里,烏鴉凄涼的一叫,打破了這種沉寂,落日的蒼涼背影中,馬致遠低聲吟唱“枯騰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風塵籠罩著咸陽附近的獨橋,一對對士兵加快了腳步無聲無息的載入死亡。一個銷售的身影站在一旁黯然神傷,眼里含著淚水。看著這些壯丁奔赴前線,知道是送死,卻非去不可的悲涼像一根一根的銀針一樣,深深的刺傷了杜甫,于是《兵車行》都了一句話“塵埃不見咸陽橋”。
……
康河上康橋的嫵媚,蛟河上趙洲橋的華麗,永定河上瀘溝橋的自然,西湖斷橋的憂郁……
時常想起這些橋的名字,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橋給了我清逸的心情。清逸中想想為什么我們要去尋訪這些早已被歷史風化的橋梁,僅僅因為它們美麗?我想我們更多的是在尋詩,尋找文化的歷程,尋覓古代文人那褪色的青衫。童年時候我們自己把這些橋想象得過于完美,我們便利用這些橋梁返回遠古,去感悟文人墨客的心境。
橋與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那些冷僻的角落,變成人們夢幻的對象。那是為什么?是中國文化的艱難,它有著訴不盡的苦,無人傾聽,只有默默的流淚。一滴,兩滴……文人們便把這些淚珠,銘刻在心底,然后銘刻在橋上。
這些橋,這些詩句,蘊涵著中華文化的見證。去走,去品,就像對那一部分文化的實地探訪。
參考資料:
1、橋的詩歌:
《詩經.大雅.大明》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詩中寫武王之母太姒來歸之情,文王親自迎親于渭水,渭水無車,于是立即“造舟為梁”,以通親好,顯示了文王對太姒女的真摯感情和遇事果斷的魄力,因而極大地顯示了文王的光輝。這可以說是我國詩歌中最早出現詠橋的名句。
元稹(779-813)字微之,曾為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 《寄樂天》:“天下風光數會稽,靈汜橋前百里鏡,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靈汜橋在五云門外,今廢。此詩寫越州風光的優美,熱情邀請白居易來越州銷魂。
陸游(1125-1210),山陰人。古代愛國詩人,他一生所存9300 多首詩至少寫到30多座橋,有百余首橋詩。陸游與云門寺結下深厚的感情,這里曾經是陸游早年讀書之處,史稱“ 云門草堂”。《五云橋》:“若耶北與鏡湖通,縹緲飛橋跨半空。陵谷雙遷誰復識?我來徙倚暮煙中。”第二句是描繪石橋的千古佳句。《秋思》:“山步溪橋又早秋,飄然無處不堪游,僧廊偶為題詩入,魚市常因施藥留”。
紹興城里的橋,陸游也寫了不少詠橋詩,如:《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來湖中絕句》:“城南天鏡三百里,繚以重重翡翠屏。最好長橋明月夜,寄船策蹇上蘭亭。”《月下自三橋泛湖歸三山》:“素璧初升禹廟東,天風為我送孤篷。山橫玉海蒼茫外,人在水壺縹緲中。茅舍燈青聞吠犬,蘋汀煙淡見驚鴻。白頭尚耐清寒在,安得終年伸釣翁。”《秋夕虹橋舟中偶賦》:“解纜初離小市門,放篙沖破一溪云。露螢合散自成陣,水鳥飛鳴如覓群。楓落河疏秋漸老,河傾斗轉夜將分。書生老負功名志,醉里長歌強一欣。”
徐渭(1521-1539),山陰人,為明代著名詩人、戲劇家、書畫家, 我國青藤畫派創始人,寫了不少詠橋詩。如:《柳橋不知誰氏園,舊有梨樹六株,花甚盛。余每當月夜坐觀移時,擬買之屋而扁曰香雪園,今歸誰氏,梨且斫盡矣》,這詩題目較長,對柳橋梨樹表達了深切的情意:“六樹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記柳橋頭。嬌來靨靨西施粉,冷伴年年燕子樓。不受三郎催羯鼓、好當一夢入羅浮。今來斫盡誰家圃,鼙負山人扁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