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3
[實用教案]創意說明:這篇文章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細讀文章不難發現,文中充滿了一組組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的事物:歷史與現實、美麗與沉重、懺悔與狡辯、引文與正文、人性的呼喚與罪惡的槍聲,閱讀時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并對之進行分析探究,你會走進一片別樣的風景。
教學步驟:
一、尋讀,析一析“歷史”與“現實”
1.分別尋找文中寫“歷史”寫“現實”的內容,并聯系起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中被納粹殺死的30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同時借莫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發指的歷史,二者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2 .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二、聽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這又是“美麗”的。
三、圈讀,析一析“引文”與“正文”
1.文中引用迪?ǖ脑娋溆惺裁醋饔茫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2.結尾引述死者的遺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關系?
“引文”是純客觀的記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還可以析一析“西德”與“日本”,“景物”與“心情”“描寫”與“議論”“戰爭”與“和平”等。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步驟:
初讀,理思路。
全文結構清晰,四個部分內容依次如下:參加紀念活動途中——開展紀念活動——紀念活動的討論——摘錄血腥悲劇中的片紙只字。
精讀,品美句。
結合課后習題二對文中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進行品析。
回讀,探主旨。
鼓勵與眾不同,可以參考的說法:
①控訴戰爭的殘忍。②歌頌愛的偉大。③jie露非正義戰爭維護者的自私嘴臉。④我們應該不停地反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