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備課資料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后三宮”。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為主,后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彩畫,還有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東西六宮是妃嬪居住的地方。這就是俗稱的“三宮六院”。現在東六宮大都作為古代藝術品的陳列專館,展出宮內收藏的青銅器、繪畫、陶瓷、工藝品等。西六宮大致按原來面貌布置,可以看到帝制時代的真實史跡和帝后的生活情況。
在西邊,最引人注目的是養心殿。從雍正到清末近200年間,皇帝大都住在這里。皇帝常在這里召見大臣,批閱奏報。軍機處設在養心殿南面院墻外,就是為了皇帝在養心殿召見軍機大臣的方便。
養心殿東間叫東暖閣,是皇帝休息和召見大臣的地方。
從養心殿往北,一個宮院連著一個宮院,幽雅寧靜,其中長春宮和儲秀宮是慈禧太后住過的地方。現在儲秀宮的陳設,就是按慈禧50歲生日時的情景布置的。1884年正當帝國主義入侵,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慈禧太后卻為自己的生日大肆揮霍,光是儲秀宮、翊坤宮兩處的裝修和給臣仆的賞賜,就花了100多萬兩銀子。
后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筑20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復的感覺。這里的建筑布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來到這里,仿佛進入蘇州園林。
從御花園出順貞門,就是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對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時候,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現在成了風景優美的景山公園。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嘆。
故宮博物院的歷史變遷
故宮博物院前身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四百九十一年內,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這里行使最高權力。中華民國建立后,被趕下臺的末代皇帝溥儀,繼續在故宮后半部居住了十三年之久,前半部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馮玉祥率國民軍倒戈回師北京,于11月5日限令溥儀出宮,并立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著手清理清宮財物,并籌建故宮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故宮為什么又稱紫禁城?
故宮,為什么又稱紫禁城?這是因為“紫”字取名于紫宮,紫宮又是天帝之宮。古時,人們把天上的星宿劃分為三垣(yuán),“三垣”是指三個宮城的意思,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中間,稱為中垣,在北斗星的東北方向,于是古人便認為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天帝之宮。封建帝王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那么天子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皇宮自然應該是人間的“天上宮闕”。又因為皇宮是禁區,非一般人敢涉足,所以故宮又叫紫禁城。
故宮的布局體現“君權神授”的觀念
故宮的布局,處處體現著“君權神授”的觀念。作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之南,有三顆星,被古人視為三門,起名曰:端門、左掖門、右掖門。故宮也按此布局,在前面建了端門、午門、午門東西各建有左掖門、右掖門。金水河穿過午門和正陽門之間,是天宮中銀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