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備課資料
皇帝、皇后居的乾清宮、坤寧宮,兩宮名稱,取天地之意,因為“乾”表示“天”,“坤”表示“地”。在其東西兩側有日精門與月華門,則是“日”“月”的象征。另外的東西六宮,也分別象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
這種布局,代表著“天地合一”的觀念,表示了封建統治的威嚴,同時也為了封建帝王豪華、奢侈生活的需要。
太和殿表現的帝王意識
在太和殿的內部,更強烈地表現了封建帝王的意識形態。太和殿內皇帝所用的“寶座”安置在一個高約兩公尺的精雕細刻的基座上,使“寶座”從平地升起,有如須彌座托著太和殿的縮影,這樣,實際上重復了一次太和殿的節奏,進一步加強了皇帝的至尊。在太和殿內空間的處理也很有特色。“為了突出以寶座為中心的明間部分,還充分運用了光與色彩的裝飾效果,把當心明間的四根金柱瀝粉畫成盤龍,而且全部貼金。這四根盤龍金柱,光彩奕奕,十分典麗而雄壯,同其余森然林立的暗紅色柱列形成強烈對照,不僅標志出明間的特殊重要地位和空間范圍,并賦予明間以相對獨立的性格。”(《建筑師》,1980年第2期,第151頁)殿里的裝飾大量采用了龍的形象,柱子上纏的是龍,屏風、寶座上雕的是龍,屋頂上盤的是龍,皇帝錦袍上繡的是龍,……太和殿可以說是龍的世界,皇帝在這里成了”真龍天子”。……此外,在殿內有限的面積密集著72根巨大的柱子,其中有6根金龍柱子。大量的柱子完全超出了實用的需要,表現出帝王的威嚴和永恒統治的幻想。
“金磚”、“金泥”、“金龍”
民間傳說金鑾殿是“金磚鋪地”、“金泥包墻”、“金龍抱柱”。
其實并不是用真金做的磚、金土和的泥、真金鑄的龍。
所謂“金磚”是由蘇州所產,專供皇宮使用的一種磚。每塊磚上都記載著塑造宮和工匠的姓名,可見制作時何等嚴肅、莊重。它選用蘇州的優質土燒制,燒制過程很復雜,要先用糠草熏一個月,再用片柴、棵柴各燒一個月,然后用松枝架燒四十天,共燒一百三十余天。千里迢迢運到北京,鋪在皇宮地面上后,還要在磚上面涂生桐油,因此地面光滑閃光,看上去像撒了一層金粉,射出光芒。這磚最早叫“京磚”,因為“京”“金”二字音相近,后來就叫成“金磚”了。“金磚”雖不是黃金制做的,但每做成一塊都要付出若干勞動,造價昂貴。
所謂“金泥”呢?則是工匠們在抹墻的灰漿里摻上了一種含有礦物質的顏料,這種顏料叫“包金土”,用這種包金土裝飾的墻面,干后發出金黃色的光彩。金鑾殿的四壁就是用這種包金土裝飾的。
所謂“金龍柱”呢?這立在皇帝寶座兩旁的立柱,一根根金光燦燦,叫金龍柱。金龍柱也不是全金的,而是木制的。制成后又在木制柱上采用瀝粉粘金的方法,使之變成金黃。柱上的蟠龍,是先由畫工繪出圖案,再按圖案把黃金做成的薄薄的金箔一片片貼在柱上。栩栩如生的“蟠龍”就是這樣做成的。
這用勞動人民血和汗筑成的三大殿,顯示了皇權的威風;那些風格各異的后宮呢?則是歷代所謂龍子龍孫們驕淫奢侈生活的最好見證。
現在的東六宮已改為藝術專館,陳列著歷代帝王享用的藝術珍品和世間珍奇。
作者介紹
黃傳惕,湖南省平江縣人,1934年生。從小喜歡看書。初中畢業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學,高中畢業于湖南長沙衡湘中學。1953年考入中山大學語言文學系,1954年該系合并到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編輯部,從事新聞和專題節目的編輯與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訪工作。現在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國各地》、《歷史故事》節目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