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加強誦讀,積累豐富的詞語與富有表現力的句子;
2、理解外貌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3、強化語言品味,了解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積累詞句;
2、了解外貌描寫的作用,學會合理運用修辭;
【教學難點】
深入體會托爾斯泰的思想、精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一位文學巨匠,在俄國文壇馳騁近60年,創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可謂浩如煙海,其中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最為著名。托爾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致力于尋求和諧的社會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堅決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強烈反對土地私有制,主張博愛,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一個小森林中,沒有墓碑,沒有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為世間最美的墳墓。
下面,就讓我們來近距離地觀察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奧地利著名傳記作家。我們曾學過他的《偉大的悲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
2、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3、課文主要運用什么描寫方法:
人物的外貌描寫。
三、理清結構
第一部分(1~5段):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四、品味語言
(小組合作交流)
1、劃出文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試作點評:
(要求反復誦讀)
2、班中交流:
學生點評、交流,完成對語言的品味和人物思想的領會。
教師引導學生整理、升華。
⑴ 體會容貌特征:
須發──濃密:“植被多于空地”“熱帶森林”“滔滔白浪”;
長相──平庸、丑陋、粗鄙:“低矮的陋室”;
(眉毛、鼻子、額頭、皮膚、耳朵、嘴唇……)
表情──憂郁、愚鈍:“禁錮思想的囚牢”。
⑵ 理解精神世界:
(抓住眼睛)
“黑豹似的”“一把锃亮的鋼刀”“槍彈”“金剛刀”—— 目光的犀利;
“刀劍入鞘”“神奇的星光”“手術刀”“x射線”——感情的豐富;
“閃光的珠寶”“獵鷹”“寒光四射的匕首”——眼睛的威力。
⑶ 語言特色:
比喻、夸張兼用,大肆鋪排。
五、課堂小結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外貌(特別是眼睛)的描繪,極力贊美了托爾斯泰內心情感的豐富,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犀利,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廣度。用文字給人畫肖像畫,運筆在方寸之間,洋洋灑灑,精雕細鏤,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產生如此的藝術效果,全得益于比喻、夸張的妙用,把我們帶進無窮想像的空間,讓我們盡情玩味,揣摩其含義。
六、布置作業
1、猜一猜,下面描寫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