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短文兩篇
二、解題 “序”作為文體分兩類,一種是寫在某書或某文章、詩歌前面的說明、評介性文 字;一種是蹭序,是為一件具體的事向人贈言,或向即將告別的人贈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屬贈序。
三、研習課文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體做法:先請兩位學習中等偏下的學生分別朗讀課文:甲生讀完后,師生共同找出讀錯的或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同時肯定他讀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個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讀。乙生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的具體做法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或者由小組長組織討論,大家邊讀邊口譯,相互更正,一起補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組輪流當組 長,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說:豆.初讀一定要落實,給夠時間,要各組組長督促大家在課文上做標記,該注音的 注音,該釋義的釋義,該加符號的加符號。
必須等最后一組完成了初讀任務后,才可宣布轉入下一步討論。又如下詞語、句子要討論清楚:《馬說》:駢死、槽櫪、稱、食、石、才美、外見、道、等、策、材、嗚、臨;是、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之千里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舉、適、茲、勉、遇、強、與、易、卜、吊、謝、仕;之、于、其、哉、茍、者、乎、惡、以、然、為、復;“夫以子之不遇時”“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3理清兩篇文章的思路:《馬說》第1、2兩句是作者的觀點,意思是說世上本來常有千里馬,但是因為缺少伯樂,無人識得它,千里馬也就不被當成千里馬了。作者重點不是論述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而是感慨千里馬在府限值耳的奴隸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圍繞這一點展開論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復雜,思路不易梳理,對學生討論要求不宜過高。文章第1段對董邵南的行動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韓愈表示了勸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現”,勸其好自為之。
學生能說到同情和勸阻的意思即可。) 2精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的見解主張, 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體作法是:小結初讀之后,提出進一步精讀的任務。具體任務是:《馬說》中的“千里 馬”“伯樂”
“奴隸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見解是什么了主張是什么?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 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個什么樣的人?
他要去的河北是什么樣的地方?
(弄清古代和當今的不同)韓愈為什么要查去吊望請君之墓?為什么要他向屠狗者致意?作 者反復說“董生勉乎哉”,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解說:1.任務的輕重、問題的多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但主要內容、作者的見解、主張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討論清楚。2.小組討論的做法與初讀做法相同。3要通過討論弄清如下內容:《馬說》中,“千里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樂”指識別、理解并能 運用人才的當政者;“奴隸人”指壓制、摧殘和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韓愈的見解是當今的當政的人都是摧殘、扼殺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張是要善于識別、愛護和任用賢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個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風俗已變壞了的地方;望諸樂毅晚年不得志于 族各國,被迫離開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園。吊,是告誡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損害國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訴量要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據一方的藩鎮,做出對不起朝廷的事;韓念反復地說“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奮發有為,不要因失意而恢心;但更重要的是勸他要好自為之,不要誤入歧途,毀了自己,表達了同情、擔憂和 愛護的復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