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教案 2份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廢具興。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復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復句。
(2)“越明年”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越”作“逾”講,作“渡過”講,這是《說文》的本義;《廣雅·釋估》也說“越,渡也。”二、“越”作“及”講,這是王引之《經傳釋詞》的說法。王引之說,“越,猶‘及’也,《書·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舉了《尚書》兩個例子,《尚書》“越六日乙未”這種類型的結構共十二個,都作“到”、“及”講。看起來兩種說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據《岳州府志》“職方考”的《宗諒求記》,的“去秋以得罪守茲郡”和“明年春……增其舊制”等材料來看,膛子京確實是從慶歷六年開始修岳陽樓的,應當以第一種說法為妥。
譯文:“過了明年,政事順利,上下和睦,一切廢棄了的事兒都興辦起來啦。”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分析:“得無……乎?”有人認為有三種解釋:一、用反問語氣強調肯定謂語所表達的意思;二、相當于“大概”,也是肯定謂語;三、向否定事實方向推測,相當于“該不會……吧”。第一說似嫌煩瑣,而且“得無”是兩個詞,不是一個詞。異,不同。無,沒有。得,能夠。乎,嗎,在是非問句后面的語氣助詞。能夠沒有不同嗎?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這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一個強有力的發問,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極而悲”是一種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種心情,具體地說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飲食得無衰乎?”(《觸菩說趙太后》)等于“平時飲食能夠不衰退嗎?”“妾得無隨坐乎?”(《史記·廉頗商相如列傳》)等于:“我能夠不株連受罪嗎?”跟“得無”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無”、“能勿”。袁仁林《虛字說》:“俱反問辭,見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斷:異(不同)——無異(同)——得無異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樸素的直陳,“得無異乎?”是委婉的發問,具有精湛的修辭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瀾不驚……
分析:《課文》沒有給“至若”作注。《歷代散文選》的注釋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風和日麗的春天。若,像。”按:這里把“至”跟“若”分拆為兩個詞,而且把“若”解釋為“像”,恐屬未當。“至若”是單純的連詞,詞根是“至”,“若”則是一個詞綴,沒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韓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雖為俠,而逢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蹌居民間者耳。”(《史記·游俠列傳》)“元,凱既登,巢,許獲逸。至于今日,所謂道之云亡,邦國珍瘁。”(《晉書·賀循傳》)“如”和“于”跟“若”一樣,也只能是詞綴。(請參閱《現代漢語虛詞的構成方式》,見《語文知識》1957年第6期。)論述某種情況或某件事情的時候,把話題轉到跟論述有關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帶假設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說的是“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這里講到另一種境界,就用“至若”來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