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教案 2份
譯文:“在天下人憂愁的前面憂愁,在天下人快樂的后面快樂。”
8.①微斯人,|②吾誰與歸?
分析:《文言文的語言分析》(張拱貴、黃岳洲著)說“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把“與”看成介詞,這是根據一般的通常解釋。這里“與”跟“歸”都是動詞,作“結交”或“稱許”講,《廣雅·釋估》:“與,許也。”《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與”跟“歸”兩個及物動詞同時管一個前置的賓語“誰”。這樣,“吾誰與歸”就得譯成“我稱許誰,歸宿到誰(的寓居)的地方去呢?”“與”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但是,語言是發展的,詞性也在發展,“與”的產生介詞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漢,《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第二個“與”是介詞,《岳陽樓記》是宋人作品,把“與”解成介詞應該是可取的。又,《文選》張華《雜詩》之二:“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與”也是動詞,作“給與”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作者介紹,解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研習新課。
教讀第1段。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越明年——課本注解為“到了第二年”(即慶歷五年),而據《岳州府志》載《宗諒求記書》,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在慶歷六年。所以這句中的“越”還是按它的本來意義作“過”講為妥,“越明年”就是“過了第二年”,當進入了第三年講(慶歷六年)。
謫——封建社會官吏的降職或遠調,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遠方,如“發閻左逾(同“謫”)戍漁陽九百人”。
屬——同“囑”,通假字,“屬予作文以記之”點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2.思考與討論
首句中“謫”字點明了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后心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后“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引導要點:從這個“謫”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說的“遷客騷人”,作者一開頭就點明滕的處境,其實暗暗包含著對老朋友的勸勉:你雖然身處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遷客騷人那樣為個人的遭遇而悲嘆,應該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這樣寫也暗寓與老朋友同處逆境、自勉勉人之意。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陽樓記》所以傳誦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記事寫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夫——本文中幾個“夫”都念fú(觀夫、若夫、嗟夫)前兩個“夫”有指示作用,相當于“那”;“嗟夫”,感嘆聲,亦作“嗟乎”。
然則——順接連詞。注意不要跟轉折連詞“然而”搞混。“然則”在這句中有承上連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這樣(氣象萬千),它北通巫峽,南到瀟湘,降職外調的官吏和憂然失志的詩人大多會合在這里,那么他們看到這景色后產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變化而不同嗎?《教學參考書》把這句中的“然則”譯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間因果相承的關系,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