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瞑》 鐵皮鼓實(shí)錄
“空氣清新!”又是一陣大笑。我知道有人又跟我“搗亂”,但對這種善意的“搗亂”,我一般比較寬容,上課嘛,不能夠太嚴(yán)肅。
議論又起,但是越來越多的同學(xué)趨向于說是表示山很靜。
“很多同學(xué)都說對了,就是靜。但是后面明明有聲音呀?”
“靜不代表沒有聲音。”一個同學(xué)在下面接著我的話說。
“說得很好,靜不代表沒有聲音。王維的詩里提到‘空山’的地方還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夜靜春山空’。他要隱居,地
方肯定是比較靜的,不可能‘游人如織’。”
我接著說:“好,我們小結(jié)一下。剛才王依同學(xué)提出‘松林’與‘清泉’兩個意象,說這是作者人格的寫照。那么再看這兩句,是不是純
粹的寫景?”
“不是!”
“這肯定不是純粹的寫景了,在寫景的同時也在寫人。其實(shí)王維還寫過一些詩,他說‘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泉’。在古人眼里,不同的
樹林有時候地位不一樣,比如梧桐,柳樹,各有其地位。無論是‘惡木’還是‘清泉’,都已經(jīng)被人格化了。現(xiàn)在假如我讓你來寫詩評,你還
會不會單純地理解為寫景?”
“不會。”
“那么我們舉一反三,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其他類似的詩歌,是不是要多想一想,分析一下這類意象?我們再想一想,還有哪些類似的意
象值得注意?”
“月亮!”
“這個最常見,不用說了,還有呢?”
“柳樹!”一個同學(xué)說。
“柳樹,折柳,都與送別,離別,挽留有關(guān)。還有呢?”
“杜康!”周犁喊道。
“這不能算,它只是借代,以人名代酒。”
“菊花!”旁邊有人喊。
“對,菊花是高潔的象征,最早出現(xiàn)在《離騷》里:‘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潛也說:‘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是陶淵明奠定了菊花這個意象的意義。許多意象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逐漸賦予意義的。‘不是此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還有嗎
?”
“杜鵑!”我旁邊的賈希說。
“看,她又找出一個。杜鵑又叫什么?”
“子規(guī)。”看樣子大家都知道。
“‘此中旦暮為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的叫聲非常悲凄,而且聽來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跟什么有關(guān)系?跟思念
、離別,特別是凄涼有關(guān)。‘可堪春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還有沒有?”
“紅豆!”另一個同學(xué)說。
“紅豆生南國……”王敏馬上接上了。
“對,還有呢?”
“蠟燭!”
“也算一個吧!‘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不過我覺得倒是現(xiàn)代人用得多一些,常用來比喻我們教師嘛。還有沒有?”
“蓮花!”史如水說。
“對,蓮。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意象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是的,蓮花代表著一種清潔精神。除此之外,‘蓮’還與‘憐’諧音,南朝民歌中說:‘霧露掩芙蓉,見蓮不分明。’《西洲曲》中也
說:‘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蓮子’就是‘憐子’,就是我喜歡你的意思。還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