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瞑》 鐵皮鼓實錄
“鴛鴦!”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做鴛鴦不羨仙。’還有沒有?”
“猿!”
“呵呵,對,也是一個,猿聲比較悲切,李白的詩里較多出現,學過沒有?”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這才想到他們并沒有學《蜀道難》,我接著說:“剛才我們提到的詩里面就有‘杜鵑啼血猿哀鳴’,杜甫的《登高》一開始就說:‘風
急天高猿嘯哀……’它也是悲涼凄切的代名詞。還有嗎?”
“青鳥!”
“對,青鳥也是愛情的一個代名詞,‘青鳥殷勤為探看’。還有嗎?”
“梧桐!”
“對,‘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史如水已經接過我的話了。
“《孔雀東南飛》里有一句詩:‘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為什么要強調種梧桐?種其他樹不好嗎?是因為梧桐也往往與悲戚聯系在
一起。還有沒有?”
“竹子!”
“對,也是高潔的象征。還有象鷓鴣,它的叫聲被人翻譯成‘行不得也么哥哥’,所以也有不少詩用它來代表思念與送別,例如‘江晚正
愁予,山深聞鷓鴣’。”
我看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已經總結了不少,以后遇到以后就要注意,‘梅蘭竹菊’之類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我們接著往下看,頸聯好
像也有問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個頸聯我也要改一改……”
下面又嚷成一團:“還要改呀!”
我笑了:“你們說不改我就不改了!”
“改呀!”下面齊聲說。
“你們肯定說我又要改壞了!我改成‘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游’。”因為要考慮到押韻,我明知“游”字用得不好但是沒辦法改過來。
我還沒有解釋,方鴻已經舉起手來:“他這樣寫有他的理由,如果你這樣改的話,就改壞了。他是說聽到竹林里的喧鬧,才知道洗衣服的
女子回來了。他看到蓮葉的動,他就知道漁舟來了。”
“但是這里有問題,之所以聽到喧鬧,是因為洗衣服的女子回來了,這毫無疑問。正常的理解應該是‘浣女歸竹喧’……”
“不是的!”方鴻截斷了我的話,“這是從作者的感覺順序來寫的,他先聽到竹林喧鬧,才知道女子回來。”
在他說的時候,我注意到林雨在轉過身和后面的同學說話,沒有仔細聽方鴻發言,于是我說:“大家把他的意思聽明白了沒有?”
同學紛紛說:“聽明白了!”
“我叫一個同學把方鴻的意思再說一遍。林雨。”
林雨站起身來,表情尷尬:“我沒有聽清楚。”我笑了笑,讓她坐下了,我想她肯定已經明白我為什么喊她了。
“實際上是因為浣女歸才有竹喧,但他寫的時候卻先寫竹喧后寫浣女歸,為什么?《紅樓夢》中寫王熙鳳的出場就是未見其人--”
“先聞其聲!”
“對。那為什么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呢?”
“在竹林里嘛。”
“竹林一般要遮住人比較難,但是遮住了浣女,說明竹子比較茂密。后面說‘蓮動下漁舟’,蓮葉居然把船遮住了,突出了什么?”
“蓮葉比較茂密。”
“對,‘接天荷葉無窮碧’嘛。那我們讀這兩句時,就要有一個感覺。這兩句詩在寫人的時候首先用了倒裝的手法,如果有人要問你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