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號”周年祭
“在調查中,我們一次又一次被相隔17年的兩次悲劇之間的相似之處而震驚:都缺少趨勢分析,未能獲得影像數據,沒有質疑的聲音,簡報中的一些數據被忽略或故意剔除。”問題的矛頭,直指美國宇航局的管理層。
體制不健全
或許是迫于輿論壓力,美國宇航局局長西恩·奧基夫對報告中的指責表示同意。
對于2002年1月代替丹尼爾·戈丁就任美國宇航局行政長官的這位前任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副主任來說,過去的這7個月可能是他生命中最漫長的一段時間。不斷有人抨擊奧基夫并不懂火箭技術,為了在自己任期內完成國際空間站建設,獲取個人聲譽而迫使航天飛機在存在隱患的情況下倉促起飛。報告出臺后,國會中還有議員提出,奧基夫應當因此事而引咎辭職。好在布什信任奧基夫,說當初讓他去宇航局就是為了改革不合理的組織機構,調查報告剛剛被公布,布什就發表講話,稱“美國宇航局的下一步將在西恩·奧基夫的領導下加以決定”。目前,奧基夫正在最大限度地按照報告給出的建議改進航天計劃和機構組織。他先在美國宇航局的蘭利研究中心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工程與安全中心,對所有的項目和工程進行全面檢查和安全評估,以盡可能確保飛行器安全。
然而,不管奧基夫提出怎樣的方案,最終是否能夠實施都取決于經費。實際上,就像報告中指出的,經費縮減也是導致航天飛機安全系數下降的主要原因。在阿波羅計劃時期,美國宇航局的預算占美國財政預算的4%,近十年來,這個數字只有1%左右。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宇航局的預算最高不過148.7億美元,使其購買力下降了13%。
危難中,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幫了美國宇航局的忙,今年1月14日布什宣布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新計劃,美國宇航局的經費將逐年提高,相信國會也會暫時向美國宇航局伸出援手。就像得克薩斯州的民主黨議員尼科·蘭普瑟說的:“我們需要站在月球上,然后說,‘歡迎你,中國’。”
(易林)
財富的象征
“哥倫比亞號”的名字源于一位美國船長羅伯特·格雷的單桅帆船。1792年5月11日,格雷率領的哥倫比亞號帆船穿過了一條大河河口寬達1600千米的危險流沙,到達今天加拿大哥倫比亞省和美國俄勒岡州的邊界,從此這河流就以這艘帆船的名字命名。作為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美國人,哥倫比亞號帆船曾滿載著水獺皮到達法國、中國,是發現新的空間和財富的象征。
可重復使用
航天飛機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種可以反復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的發射方式與火箭相似,在軌道上像飛船一樣運行,而著陸的時候則類似飛機。這三者結合需要非常復雜的技術,在目前的載人太空飛行器中,美國的航天飛機可以說是最先進的。迄今為止,美國一共制造了5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是第一架進入太空的航天飛機,其次是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1986年1月挑戰者號爆炸事件后,美國又制造了“奮進號”,并于1991年5月發射成功。
航天飛機主要由3部分組成:軌道器,外帶的燃料儲存箱以及兩個火箭推進器。除發射8.5分鐘后脫離機身在太空燃燒殆盡的外帶燃料箱,航天飛機上其他的所有組成部分都可以重新使用。通常,航天飛機一次任務的持續時間為5~16天,乘員5人~7人。目前,航天飛機在軌道上停留的最長時間是17.5天,在“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航天飛機共發射了1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