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中的一切青春舉杯》教案3
9.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并做了哲理性升華。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的生活,在斗爭中獲得生存自由,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特別是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不是更應該競自由嗎?這實際是對被壓迫人民的一種什么?(號召和呼喚。)
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語概括這幅秋色圖的特征嗎?(絢麗多姿,充滿生機。)
10.古人云:“詩的品評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決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后詩人不是順勢而問“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巨大而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廊,向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個“悵”字的含義是十分豐富的, “獨立寒秋”的詩人,仰天俯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問: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么?
(主宰國家的命運,掌握民族的前途。)
這是一種什么心境?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心境,是一個革命偉人廣闊崇高的心境。)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全詩的“詩眼”。上闋就是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偉大抱負。齊讀上闋。
11.上闋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闋是怎樣回答的呢?“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百侶”與上闋的哪個詞呼應?(獨立)
下闋的領字是哪個?一直控制到哪里?(憶。“糞土當年萬戶候”。)
下面請一位同學把這八句讀一下。 “憶”應稍頓一下,突出其領字作用。以下幾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師范讀 )
我們大家再來讀一遍。(生齊讀)
“恰”——正值,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采才華旺盛勃發,革命青年意氣風發,正強勁有力;他們指點江山,“江山”代指什么?(國家大事。)這幾句是回憶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誰主沉浮”。
12. 師:可能有同學要問:為什么這幾句就能回答“誰主沉浮”呢?請根據你的理解解釋一下。(意氣奔放,才華橫溢,心系國運,蔑視權貴。)
可能有人要問:下闋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回答呢?詩歌講究形象性,要把一個主觀意念用具體的形象的畫面來表現出來,而不是赤裸裸地說出來。這也是一切藝術的共性。毛澤東曾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像散文那樣直說。
13. 師:最后三句:“曾記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飛舟?”多么大的氣魄!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下闋抒發了改造的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大任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八)、歸納總結。
縱觀全詞,上闋寫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誰主沉浮;下闋追憶往事,表現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理想。上闋由“立”到“看”再到“問”,下闋由“憶”到“記”,思路清晰,情貫全詞。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而讀詩最主要的是學會領會詩歌的意境,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領會詩歌的意境,我們要學會通過反復誦讀,理清思路,展開想象,品味語言,知人論世等途經,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評和鑒賞詩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