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案2
不少地質學方面的科普讀物,然而他更喜歡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
。但他所居住衣阿華城周圍既沒有海,也沒有山。想要通過采集巖石標本了解地球構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
進行挖掘土方作業的建筑工地去。他曾經在一個修建水壩的施工現場采集了不少巖石標本,其中還有幾塊海洋動
物的化石,這使他興奮異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億年前的遠古時代原來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經消失了的動物通過
化石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并且這是經自己的手發現的。
12歲的時候,小切赫跟隨爺爺乘火車去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旅游。當他來到雄偉的落基山脈腳下,高興得不得
了:“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這里采集了很多巖石標本,多得以至爺爺都擔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車,要把一
部分石頭扔下。“這可是在衣阿華不曾見過的珍貴巖石標本啊!”哪一塊石頭小切赫也舍不得丟下。于是,他瞞
著爺爺將石頭裝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讓爺爺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愛
的巖石標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覺得累。孫子喜悅、興奮的情緒也感染了爺爺,第二年爺爺又帶切赫再次去
了科羅拉多。
這種對大自然的愛好,引導切赫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
”成為他的人生信條,并取得了重大科學新發現。
像這樣由喜愛大自然到向往探索科學奧秘、并最終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中屢見不鮮
。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學老師。今天生長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鋼筋、水泥包圍著,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密
接觸,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3.獲獎科學家與科普讀物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奧爾特曼在應我們的請求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在我12歲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寫的《原子的說明》一書。這本書簡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
結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設計不僅是科學的,并且是十分優美的;而元素周
期表對于當時人們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學的預見。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
喚起了我對原子物理學的愛好。
由于一本科普讀物的影響,而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還有許多。像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
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化學家克盧格,都是因為在青少年時代閱讀了
由荷蘭裔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撰寫的科普讀物《微生物獵人傳》,從此愛好上了生物學。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內分泌學家吉爾曼小時候最喜愛的書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
·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地心游記》《海底兩萬里》等旅行探險類書籍。這些書令小吉爾曼愛不釋手、百
讀不厭。書中不僅有驚險動人的故事情節,而且有豐富的地理、氣候、生物、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更令人稱
奇的是,儒勒·凡爾納身患殘疾,一生中幾乎沒有遠足旅行過,卻“坐地日行八萬里”,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
旅行探險故事,“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澤、海洋和島嶼。小說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