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案2
有組織的課外科技活動,對于培養(yǎng)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節(jié)目中曾介
紹過,一位名叫索菲亞·沃爾沃的老師對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
,這位老師其實就是一名課外生物學興趣小組的輔導員。我們還看到: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齊是天文
觀測活動的積極參加者;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11歲時聆聽了大學教授們?yōu)槭忻?br>
舉辦的系列科普講座,激發(fā)了對科學的好奇心。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淡路島臨海學舍活動。臨
海學舍是日本專為舉辦寒、暑期青少年活動而在海濱、山區(qū)興建的數(shù)百座固定設(shè)施之一,它們統(tǒng)一歸日本政府首
相官房廳(相當于我國的國務(wù)院辦公廳)管理,每年都有上百萬名中、小學生到這里來參加野營、自然觀察、動
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活動。臨海學舍為福井謙一等孩子組織了大量觀察海洋生物的活動,從此福井謙一對海
洋生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五年級和六年級時,他又參加了分別在和歌縣箕島、加太舉辦的臨海學舍,這些活動
所產(chǎn)生的影響伴隨了福井謙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國讀者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于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
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福井謙一還說:若問對我立志于學問和創(chuàng)造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觸。正是這種接觸培養(yǎng)
了我對科學的直覺。……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
美國病毒學家特明15歲那年參加了緬因州杰克遜癌癥研究室為中學生舉辦的夏令營。這個夏令營以生物學為主題
,來自大學和研究機構(gòu)的專家、學者以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講述生命的奧秘和癌癥研究的意義。夏
令營還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解剖兔子,參加一些在中學里從未見過的實驗。夏令營激發(fā)了特明對生物學和癌癥研究
的興趣,他連續(xù)3年參加了杰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特明上大學時選擇了生物學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利用進入研究
生院前的那個暑假,又回到杰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為孩子們講課和輔導。他要向當年的科學家們一樣,使更多
的孩子走上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道路。在特明輔導小學員中,有一名來自紐約的17歲少年巴爾的摩,他也通過夏
令營的經(jīng)歷喜愛上了生物學。后來,巴爾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讀的那所大學,又與特明同樣成為著名病毒學家杜爾
貝科的研究生。師生三人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了病毒的致癌機理,共同榮獲了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上述事例充分說明了科普工作對于培養(yǎng)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義,同時科普工作也為培育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揮著
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我國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一時還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的情況下,我們
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責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們的科普場館,更要擔負起與學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