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案2
的頭腦,每當遇到困難和危險時,總能依*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奇跡般地擺脫困境。而且小說中描寫的潛艇等許多
科技發明在凡爾納所處的19世紀末還沒有問世,作者卻憑借著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和科學的預見,進行了今
天看來也相當準確的描述。他的小說使吉爾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對科學家產生了崇
拜之情。這促使吉爾曼最終選擇了科學家的職業。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赫希巴奇小時候喜歡到奶奶家去玩,因為奶奶訂有一本叫作《國家地理
》的雜志。這本著名雜志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主辦,創刊于1888年,是一本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科普雜志。它雖然
名為“國家地理”,但雜志中的內容并不局限于美國,也不局限于地理學,它有許多關于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
、風土人情和自然科學、高新技術方面的內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圖,每一期都讓小赫希巴奇興趣盎
然。在他11歲那年,新出版的一期雜志是關于天文學的特輯。北極星、獵戶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馬座…
…,那一個個遙遠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孫子如此喜愛這期雜志,奶奶就將它
作為禮物送給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總把這本雜志帶在身邊,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雜志帶到了學校,
不知怎么回事,突然雜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撓腮,眼淚都差點掉了下來。同學們急忙幫他找,終于
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興得什么似的。50多年后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學家的他的書房里,在書架上琳瑯滿目
的科學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這本紙張已經發黃了的雜志。正是這本《國家地理》雜志,使小赫希巴奇對科學產
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成為他走上科學之路的啟蒙老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少年時代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忠實讀者,并對他的一生
產生了很大影響。當1973年福井謙一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華盛頓時,特意走訪了《國家地理》雜志編輯部,這時
它的發行量已達到了每期1 000多萬冊。福井謙一還非常喜愛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撰寫的《昆蟲記》一書。
這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記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并且用充滿著泥土芬芳的文筆描述了法國南部一帶自然風光
和風土人情。小謙一上初中一年級時看到這本書后就愛不釋手,反復閱讀。這本書當時是分為20冊逐年翻譯出版
的,小謙一常常是剛看完一冊,就急切地盼望著下一冊。這本書將福井謙一帶入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他對昆
蟲和大自然的熱愛保持了一生。
許多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還是科普創作的愛好者。像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德曼,就在科研之余撰寫了
大量科普文章和圖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諤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從事教學和研
究工作。他經常到各高等學府舉辦學術和科普講座,其中生命科學的系列講座特別受到聽眾的歡迎。1944年,薛
丁諤把講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頁的小冊子《生命是什么──活細胞的物理學觀》。書中,他預言了生命科學的
理論與方法正面臨著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度將從生命的表面現象和細胞的層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
他還提出將物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生命科學研究之中。這本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大批年輕人被吸引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