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學習任務]美美地聽,美美地評,美美地讀(板書)
[聽讀]——聆聽心聲(板書)
(范讀)請跟隨老師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南國那萬頃碧波的陰晴明暗,去聆聽作者那先憂后樂的拳拳心語。
[評讀]——暢談啟示(板書)
孩子們,聽了老師的朗誦,你的心情怎么樣?老師在朗誦的處理上哪些地方給了你啟示?
例:我似乎見到了范先生站在舞臺上,慷慨悲歌,長衫飄飄。讀范先生的文章,我的心中沉甸甸的,但又是回腸蕩氣的。我的心啊時而在波谷,時而在峰頂,真是經(jīng)歷了萬水千山啊!在朗讀之中,我的心靈登上了壯麗的岳陽樓,漸登漸高……
——第一段為什么用平淡的說話的口吻來讀?
每一段文字老師的處理都不一樣,情感的輕重緩急和語氣的抑揚頓挫有著豐富的變化。開頭第一段完全是用平淡的說話的口吻來讀,這樣就為后來情感高潮的到來蓄了勢。(你來讀一讀)
——“感極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的朗讀處理有什么不同?
“感極而悲者矣”讀的是降調(diào),而“其喜洋洋者矣”讀的是升調(diào)。這一升一降加上恰如其分的拖音,才能準確表現(xiàn)出悲與喜的情緒。(你來讀一讀)
——兩個“登斯樓也”,老師的朗讀處理有什么不同?
第一個“登斯樓也”讀得異常緩慢,讀出了步履的沉重和遲疑,讀出了“憂饞畏譏,感極而悲”的沉痛。而第二個“登斯樓也”讀得明快歡樂,讀出了步履的輕盈、舒展,讀出了“寵辱偕忘,其喜洋洋”的樂觀、自得。(你來讀一讀)
——本來結尾只有一個“吾誰與歸”,但老師讀了兩次,這是為什么?
第一次讀得語調(diào)很輕但語氣很沉痛,而第二次卻讀得高亢悲壯。第一次輕讀,是沉思的范仲淹在尋尋覓覓喃喃自語叩問心靈。而第二次卻是激憤的范仲淹在問天問地,在茫茫宇宙之中尋找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你來讀一讀)
——怎樣處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朗讀?
老師的處理,“先天下之憂而憂”讀得氣壯山河,而“后天下之樂而樂”卻越讀越輕,漸至無聲。這樣讀正可以讀出范仲淹的喜憂價值取向——他憂得多而樂得少,他的生命中以憂為主。
這句話本質(zhì)上應該是一個互文句,前后兩句相互作用,應該沒有孰重孰輕。并不能說“后天下之樂”就是比“先天下之憂”輕松容易。
導讀——讀書切戒在匆忙,涵詠功夫興味長
平—揚—降—升—沉
第1段,要讀得莊重雅正。
第2段,要讀得激昂慷慨。讀出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的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之大觀。
第3段,要讀得悲涼、凄楚。讀出“去國懷鄉(xiāng)”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
第4段,要讀得高亢嘹亮,明快有力。讀出“寵辱偕忘”的釋然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5段,要讀得悲涼慷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要讀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試讀]——讀出理解(板書)
來,讓咱們找出最喜歡的段落或者句子,用我們自己的聲音來展示對《岳陽樓記》的理解。
[創(chuàng)讀]——才藝展示(板書)
朗誦本就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極強的活動,老師有自己的處理,同學們也肯定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我們自己的設計和處理。來,讓咱們找出最喜歡的段落或者句子設計朗誦,展示才華。(例:《鄉(xiāng)愁》)
復讀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